11月2日,作为上海音乐厅建成95周年特别呈现,同时也是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世界公认巴赫作品权威演绎者、指挥家兼羽管键琴大师铃木雅明,携其亲手创建的日本巴赫古乐团在上海音乐厅献上中国内地的首次专场音乐会,且仅此一站。
在铃木雅明之前,巴赫很难与日本联系到一起。2025年适逢巴赫诞辰340周年,本场音乐会由铃木雅明亲自执棒,不仅展现其一以贯之的学者风范,更以一套精心编排的3部巴赫“宝藏作品”,带领申城观众深入巴赫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
![]()
巴赫诞辰340周年,“古乐权威”带来3部巴赫“宝藏曲目”
音乐会上半场演绎两首巴赫管弦乐经典之作:《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BWV 1068,其中由第二乐章“咏叹调”改编而来的 “G弦上的咏叹调” ,旋律优美、广为流传;《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则以其精湛的复调技巧与戏剧性的音乐对话,成为巴洛克协奏曲中的典范。
本场最大亮点无疑是下半场上演的巴赫较少见于舞台的世俗康塔塔《太阳神与牧神的争吵》BWV 201。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的核心音乐体裁之一,是指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太阳神与牧神的争吵》这部创作于1729年,在巴赫仅存的约20部世俗康塔塔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仅题材罕见地取材于奥维德神话,通过阿波罗与牧神潘的音乐比赛,展开了一场关于“高雅”与“通俗”的艺术思辨,更以其完整的戏剧结构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展现了巴赫在宗教音乐之外卓越的创作才华。
由于篇幅较长、题材特殊,《太阳神与牧神的争吵》在现代音乐会中完整上演的机会极为有限。此次铃木雅明与日本巴赫古乐团带来这部作品的权威演绎,携手6位独唱家共同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女高音歌唱家乔安妮·伦恩作为该曲目录制专辑的原班成员,在音乐会中再度饰演莫摩斯一角。“巴洛克时期的音准和现在不一样,比现代音低半个音。唱巴洛克时期的歌曲,对歌手来说反而更舒服。”
![]()
演奏“巴赫”,亚洲也有一席之地
日本巴赫古乐团创立于1990年,在创始人兼艺术总监铃木雅明的带领下,已成为国际古乐界公认的巴赫作品演绎权威。乐团以其“透明、细腻、平衡且充满戏剧张力”的独特演奏风格享誉全球。
![]()
自1995年起,铃木雅明率领日本巴赫古乐团开启了一项历时23年的宏大工程——完整录制巴赫宗教与世俗康塔塔全集65卷录音工程,并于2018年圆满收官,被誉为“录音史上的里程碑”。
此外,他所诠释的《约翰受难曲》与《马太受难曲》更荣获《留声机》大奖,展现出其在巴赫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2012年,铃木雅明获颁莱比锡巴赫奖章,2013年荣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巴赫大奖;2001年4月,德国政府更授予其"联邦十字勋章"以表彰其艺术成就。
铃木雅明早期跟随亚洲巴洛克音乐复兴的灵魂人物、巴洛克泰斗唐·库普曼学习,但主要专注于键盘作品,从未讨论过巴赫的人声作品。铃木说,自己几乎全靠自学掌握巴赫声乐作品演奏技巧。在东京时期,他还参与过一个热衷于巴赫作品的社团,每周五大家都很积极地讨论巴赫的康塔塔作品,这也是他汲取巴赫声乐作品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
![]()
作为日本演奏家,铃木的巴赫录音最初给欧洲乐坛带去过不小的震动。因为欧洲音乐界从未预料到,亚洲音乐家能如此诠释巴赫作品。但他以东方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敏感,系统性完成了巴赫声乐作品全集的录音,涵盖康塔塔、受难曲、弥撒与清唱剧,总计78张唱片。而且首次巡演就获得积极反响,甚至早于德国等传统音乐强国,随后铃木才逐渐被西方乐评人接受。
![]()
“全世界的很多乐团都演奏过巴赫的作品,日本也不例外。他的音乐是世界的,跨文化和语言的,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情感。人们被他的作品打动,是源自于音乐本身,而不是文本。”铃木雅明在采访中表示。而女高音歌唱家乔安妮·伦恩也表示,不论是与日本的乐团合作亦或是其他欧洲的乐团,音乐的旋律是共通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和理解。
巴洛克乐器起源于18世纪,演奏编制较小,通常用于教堂或宫廷演出。在铃木雅明看来,如今我们再听巴洛克音乐,乐器本身倒并非最重要的。“我并不是一个非常教条的人,认为古乐必须要用古乐器来演奏。实际上现代乐器比如小提琴、大提琴等,也可以很好地演奏巴洛克音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音乐作品本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