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的报告,撕开了全球最昂贵武器升级项目的遮羞布:F-35战斗机Block 4升级计划总投资飙至165亿美元,超支60亿,交付时间比原计划晚了五年,要拖到2031年才能完成。这场耗资巨大的现代化改造,如今成了暴露美国国防工业深层病灶的样本,更牵一发而动全身,搅动着全球军事合作的格局。
![]()
事实上,F-35项目之混乱,已是公开的秘密。就在去年,原定交付的110架F-35战机竟无一按时履约,平均延期高达238天。令人咋舌的是,这与三年前区区16天的延误形成了鲜明对比,延迟时间翻了近15倍。这背后,是超过4000个关键零部件的断供,导致生产线不得不频繁“等料停工”,产能严重受阻。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效率低下并未让主要承包商付出应有的代价。洛克希德·马丁与普惠公司,作为F-35的核心制造商,即便项目一再延期,却依然能足额甚至超额领取进度费和奖励费。这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激励机制,就在制度层面为延误提供了温床,使得整个生产流程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而这种缺乏有效监管与问责的合同模式,不仅加剧了成本的膨胀,也侵蚀了整个国防工业的效率与信誉。
![]()
不过,F-35的升级困境,其根源往往深藏于更宏观的全球地缘经济变迁之中。以稀土为例,每架F-35战机需要消耗417公斤的稀土元素,它们是雷达、电子战系统、隐身涂层等关键组件不可或缺的材料。特别是铽、镝等重稀土,在制造永磁体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美国90%以上的稀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去年中国实施稀土全链条出口管制后,美国本土稀土产业链的脆弱性瞬间暴露无遗。尽管美国本土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藏,例如加州的矿山,但其精炼能力严重不足。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将原矿运往中国进行加工,再以高价进口成品。
![]()
一旦管制生效,这种不健康的依赖关系立刻导致生产线的“卡脖子”效应,直接将F-35的年产量从156架锐减至89架。F-35的“稀土困境”,正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特别是关键战略资源自主化挑战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提醒着所有国家,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是巨大的。
除了供应链问题,F-35 Block 4升级还面临着严峻的技术瓶颈。该升级项目涵盖了75项改进,旨在将F-35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空中作战中枢”,包括全新的雷达系统和先进的数据共享能力。然而,所有这些宏伟目标的前提,是名为“技术更新3(TR-3)”的关键前置项目必须成功落地。
![]()
TR-3的核心任务是整合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架构。但软件集成问题,这个现代军事项目中最常见的“拦路虎”,却迟迟未能解决。这意味着,原计划今年下线的、搭载TR-3技术的F-35战机根本无法按时交付。雪上加霜的是,新的硬件设备需要更大的电力供应和更有效的冷却系统,现有的普惠F135发动机已不堪重负。
然而,发动机的升级计划却要拖到2031年才能完成,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系统需要发动机支持,但发动机升级滞后,导致新系统无法完全发挥效能,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这种技术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F-35的升级之路异常艰难。
![]()
F-35的升级延误,在军事战略层面制造了一个日益扩大的“战略空窗期”。Block 4升级原本被定位为在第六代战机正式服役前的“过渡方案”,以确保美国及其盟友在未来空战中能维持技术优势。
但按照目前的进度,F-35的Block 4升级预计要到2031年才能完成,而美国的第六代战机项目(如F-X或NGAD),例如我们推测的F-47,其首飞时间最早也要2028年。这意味着,F-35可能在六代机已经崭露头角后,才能达到其预期的完整战斗力,这无疑将大大削弱其“过渡”的战略价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关于NGAD六代机项目的审查和进展似乎也陷入了停滞,这进一步动摇了美国通过新一代战机来弥补F-35缺陷的战略构想。与此同时,地缘竞争对手如中俄,其先进战机和防空系统却在不断升级。没有Block 4升级的F-35,甚至无法兼容和挂载最新的空空导弹,其在面对潜在对手时的技术优势正迅速被削弱,这直接加剧了美国及其盟友在未来冲突中的安全焦虑。
![]()
F-35升级的困境,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正在对全球盟友体系产生深远冲击。波兰等盟友的订单延期半年以上,加拿大因成本飙升46%而被迫缩减采购量,德国、比利时等国也开始重新评估其F-35采购计划。这些国家原本希望通过F-35提升其协同作战能力,如今不仅作战计划被打乱,还面临着维护和培训成本的飙升。
更深层次的危机,是信任的 eroding。盟友们对美国能否按时交付高性能武器产生疑虑。同时,F-35“后门”争议(美国可能通过远程控制禁用盟友战机)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正导致北约内部的军事合作网络出现松动。这种信任的裂痕,一旦蔓延,将对未来全球军事同盟的稳固性构成严峻挑战。
![]()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五角大楼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推出了《国防工业战略实施计划》,旨在增强供应链韧性,并计划与盟友联合生产武器。然而,重建一个足以支撑高科技武器制造的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这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眼下,更现实的举措是,美国政府正被迫缩减F-35的升级范围,从原计划的66项功能中,优先选取那些最关键、最迫切的功能进行升级。同时,他们也在试图推动合同改革,取消那种让承包商“躺着赚钱”的报酬机制,以期提高效率、控制成本。
![]()
所以说到底,这耗资165亿美元的F-35升级滑铁卢,本质上是美国国防工业“空心化”遭遇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暴露了美国在先进制造业、关键战略资源以及项目管理上的诸多短板,更预示着曾经由技术和盟友体系构建的空中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F-35的困境,绝非一个孤立的武器项目失败,而是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后,“内力”比拼的残酷体现,它迫使我们去反思,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绝不仅仅取决于最先进的武器,更取决于其背后完整、自主且富有韧性的工业体系和战略智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