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沙特阿拉伯广袤的沙漠中,一列时速360公里的高铁穿梭于麦加与麦地那之间。
这条全长450公里的钢铁大动脉,如今已是全球基建领域的标杆工程。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高铁的诞生之路布满荆棘,建设初期曾出现41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被外媒嘲讽为“冤大头工程”。
就是这样一笔曾被全球看衰的投资,为何能在数年后实现华丽逆袭?
![]()
麦麦高铁艰难起步
2009年,中国铁建成功中标沙特麦麦高铁项目。
这个连接伊斯兰教两大圣地的工程,是中国高铁技术首次进入中东市场,当时在国内引发一片欢腾。
项目总造价高达600亿美元,中国铁建之所以能从日本、德国等高铁强国手中拿下订单,核心原因是其报价比欧美企业低三成。
![]()
但这也意味着必须签署一份风险极高的固定总价合同,这份合同在业内被称为“死亡合同”。
合同签订后,项目建设很快陷入困境。
沙特方面频繁变更设计要求,一会儿要加强防震系统,一会儿要建设防沙屏障,却未明确变更索赔的具体流程。
![]()
当中方提出补偿诉求时,沙特以要求合理为由拒绝,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为了不延误工期,中方只能自行垫资推进,成本像坐火箭一样飙升。
文化宗教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亏损,麦加作为伊斯兰教圣地,非穆斯林工人无法进入,直接限制了施工区域和效率。
沙特国王曾要求给麦加车站增加穹顶,这一项就额外亏损2000万美元,宗教领袖的一句话,更是让项目停工长达8个月。
![]()
为了避让宗教圣地,线路不得不多次绕道,建设费用大幅增加。
人力、汇率和采购环节的隐形成本也让亏损雪上加霜,沙特本地工人的工作效率只有中国工人的六成,薪资却高达三倍。
项目推进期间美元升值,仅汇率波动就给中国企业带来8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沙特要求三成材料使用本地产品,但本地材料质量普遍不达标,最终只能高价从欧洲进口。
![]()
加上分包商施工质量不过关导致的频繁返工,又额外增加2亿元支出。
更棘手的是地质和环境因素带来的成本超支,沙漠中的流沙地质让原定地基方案完全失效,仅返工就消耗了预算的40%。
面对这些难题,中国铁建最终只能将2010年10月后的项目风险与损失转由母公司承担。
母公司支付了20.77亿元人民币以减少上市公司股东损失,即便如此,项目最终仍出现41亿人民币的赤字。
![]()
中国创新绝境突围
麦麦高铁面临的挑战以及巨额亏损和多重困境没有压垮中国团队,反而成为倒逼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麦麦高铁建设面临的挑战堪称世界级,极端环境、技术瓶颈和施工限制层层叠加,考验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韧性。
沙漠的自然环境是最棘手的敌人,白天地表温度飙升至50摄氏度以上,钢轨表面温度足以烫伤皮肤。
到了夜间温度又骤降至十几度,昼夜最大温差可达80度,这种剧烈变化足以让钢铁变形开裂。
![]()
沙尘暴更是每周三次定期来袭,刚铺好的路基常常一夜之间被流沙吞噬,传统防沙措施完全失效。
更危险的是,铁路沿线经过活跃地震带,对工程安全性提出了极致要求。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团队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
针对温差问题,研发出特殊的混凝土轨枕和钢轨连接件,可承受80度的巨大温差,确保铁轨在极端温度下依然稳定。
![]()
在防沙领域,构建了多层立体防沙体系,3米高的挡沙墙、网格固沙带和人造植被防护带协同作用。
阻沙率提升至95%-98%,在沙漠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地基加固技术更是实现了突破,中国工程师采用冲击压路机配合化学固沙剂,将松软的沙层压实到95%以上的密度,硬度堪比岩石。
麦加车站的特大桥建设中,工程师们在长1556米、最大宽度72.6米的桥梁梁体内,埋设了温度传感器和应变计,实时监测结构变化。
![]()
整个项目期间,中国团队累计解决380多个技术难题,多项方案均为全球首创。
在绿色建设方面,项目也交出了亮眼答卷,通过在轨道外围栽种植物的传统固沙方法,既有效阻挡风沙,又为荒漠增添了绿色生机。
还采用多项节能技术,每年可节省大量天然气能源,减少2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海外基建项目的环保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
麦麦高铁价值绽放
技术上的全面突破让麦麦高铁成功落地,而这条沙漠中的钢铁大动脉,更在运营后爆发出超出预期的价值,印证了中国当初的长远布局。
如今的麦麦高铁,早已摆脱了“亏损项目”的标签,成为撬动中沙合作乃至中东市场的关键支点。
麦麦高铁已成为沙特朝觐交通的生命线,自2018年通车以来,累计载客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
朝觐季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6万人次,2025年斋月15日当天运送旅客约48000人,创下历史新高。
![]()
中国铁建获得了这条线路五年的运营权,仅朝觐季的票务收入就十分可观,按照保守估计,五年内运营收入有望覆盖70%的前期亏损。
更重要的是,麦麦高铁的成功为中国打开了中东基建市场的大门。
沙特将价值1750亿美元的吉赞经济城项目交给中国企业,随后南北铁路、利雅得地铁、达曼港改造等大型项目接踵而至。
2024年6月,中国铁建又中标阿尔舒巴赫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项目,合作领域从轨道交通拓展至新能源领域。
![]()
近八年内,中国在中东地区新签的基建合同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是过去十年的2.3倍。
中沙合作的深度也在不断拓展,能源领域,双方签署了100亿美元的长期原油供应协议,沙特对华石油出口增长37%。
不仅开启了人民币结算试点,还为中国提供了比国际市场低8%的优惠油价。
除此之外中沙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沙特在国际事务中多次支持中国立场,更在中方推动下实现了与伊朗的历史性和解。
![]()
技术标准的输出成为麦麦高铁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中国高铁的防沙体系、耐高温技术、沙漠施工规范已成为中东地区的行业标准,后续项目的设备采购、钢轨铺设等均采用中国标准。
这些在极端环境下验证的技术,还成功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埃及、塞尔维亚等海外项目,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输出实现规模化发展。
![]()
结语
中沙麦麦高铁的逆袭之路,不仅是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功,更是中国基建战略远见的生动体现。
当初被嘲讽的“赔本买卖”,如今看来是一笔超值的“学费”。
它让中国基建在极端环境中锤炼了技术,在复杂博弈中积累了经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任。
国际合作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更要算长远的战略账。
如今,中国基建已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中国工程师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基建奇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