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沉浮终将让位于国家的抉择。内塔尼亚胡能否赢得这场赌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社会对安全与和平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它将持续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战略抉择。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中东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兆一,文章来源于“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
本文大约4800字,读完约12分钟。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在电视节目中正式宣布将参加2026年大选。这一表态标志着这位中东铁腕人物还没有退休的打算:他试图以“战时领袖”的形象继续执政,将个人政治命运与巴以冲突的结局紧密捆绑。
![]()
2025年10月9日,在耶路撒冷拍摄的以色列内阁会议现场。新华社发(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但是,内塔尼亚胡想让以色列继续以他所认为的正确方式运转下去是一场政治豪赌——加沙的未来走向、他本人的政治生涯,以及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的未来都纠缠在一起。 这场赌局背后是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1
和平真的来临了吗?
2025年 10 月 10 日凌晨,以色列宣布已批准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签署的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但停火协议签署后仅数日,双方就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局部冲突再起。以色列甚至对加沙再次实施空袭,造成数十人伤亡。哈马斯武装虽宣称继续遵守停火,但其下属一些武装单元并未偃旗息鼓,停火协议岌岌可危。
这种反复“打打停停”的局面表明当前的和平极其脆弱,以色列与美国政府高调宣称“结束了冲突”的说法,不免大打折扣。
![]()
2025年10月13日,以方被扣押人员获释后,搭载直升机抵达以色列佩塔提克瓦的一所医院。新华社记者 陈君清 摄
更重要的是,哈马斯的根基并未被连根拔起,它不可能因军事打击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以色列国防军前发言人哈加里曾坦言:“要让哈马斯消失,只是自欺欺人。哈马斯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无法消灭一种意识形态”。此番言论遭到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的迅速驳斥。
经过两年高强度的军事打击,哈马斯依然有残存的武装能力和深厚的社会土壤。这意味着军事行动或许削弱了哈马斯短期作战能力,却无法铲除其根源,反而可能激化更深的怨恨,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因此,个别支持者鼓吹的“为以色列换来20年和平”的说法过于乐观,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
冲突爆发初期,以色列曾誓言“彻底消灭哈马斯”并“解救所有人质”,到停火时,哈马斯的部分指挥架构仍然存在,一些人质遗体仍未交还。内塔尼亚胡难以用一场完胜作为自己的竞选资本——他所能宣称的“功绩”充其量只是避免了更坏的结果,而非实现了一个荣耀的结局。
2
“功绩”背后的高昂代价
不可否认,在内塔尼亚胡任内,以色列确实取得了一些短期的安全和外交收益。例如,通过强硬的军事行动,以色列重创了哈马斯的武装力量,摧毁了大量地下隧道和武器库,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哈马斯近期再发动大规模袭击的能力。此外,在美国政府斡旋下,以色列还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如阿联酋、巴林),打破了外交僵局,为以色列带来了一定的战略红利。
![]()
2025年5月31日,在加沙城,以军袭击后升起浓烟。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 摄)
然而,这些所谓“功绩”是以高昂代价换来的。两年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惨重的平民伤亡。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截至停火时已有超过6.8万名巴勒斯坦人在战火中丧生——其中相当大比例是妇女和儿童,城市基础设施亦满目疮痍。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多次就此谴责以色列,多国媒体和民众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高涨。以色列在许多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受损,被视为漠视人道、动辄诉诸武力的国家。这对一贯重视国际支持的以色列而言,是战略上的减分。
在国内,以色列社会的裂痕也因冲突而加深。一方面,极右翼民众和军人家属坚持“绝不妥协”,呼吁政府强硬到底;另一方面,大批民众走上街头要求停火、人道救援和优先营救人质。
从2023年末到2025年,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人质广场”上,几乎每周都有集会。大批以色列民众胸前贴着写有被绑天数的黄条,声援被哈马斯绑架的同胞,敦促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换回人质。10月初,以色列各地数以万计的民众上街集会,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带回剩余被害人质的遗体。这些抗议活动充分反映了长期的战时状态令民众身心俱疲,对政府政策的质疑与不满日益显现。
内塔尼亚胡另外一个引发争议的点是他是否为了私利而故意拖延冲突。一些批评者指责内塔尼亚胡有意拖延冲突以巩固权力、避免因贪腐案而下台受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内塔尼亚胡本身正深陷贪腐指控,自2020年开始的审判因他任内的冲突多次中断,目前尚未宣判。显然,只要继续任职,他就能以总理身份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庇护。
此外,他所领导的执政联盟严重依赖极右翼政党,这些伙伴公开将“继续对哈马斯作战”作为他们留在政府的条件。今年10月,美国斡旋的停火协议生效后,内塔尼亚胡的极右翼盟友曾激烈抨击停火协议,要求军方重新占领整个加沙、将哈马斯“彻底根除”。他们虽然没有立即退出联合政府,但明显提高了继续支持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政治要价。
可以说,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决策难免受到政治私利考量的影响。然而,也要看到,以色列的民主政体和强大的官僚体系对总理个人仍有约束,国防军的行动更受战略判断和安全内阁集体决定所驱动。内塔尼亚胡固然无法一人绑架整个国家去满足私利,但作为最高决策者,他对冲突造成的平民伤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这个“护身符”够用吗?
在对外关系上,内塔尼亚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密切关系一度被视为以色列的重要政治资产。
![]()
2025年9月2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左)迎接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采取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亲以色列举措:将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促成了“亚伯拉罕协议”下以色列与多个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等。这些举动在以色列国内为内塔尼亚胡赢得“获得了空前的盟友支持”形象。
今年10月,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访问以色列,公开呼吁以色列总统赦免正在受审的内塔尼亚胡(特朗普称内塔尼亚胡受贿案是一场“鸡尾酒和雪茄”小事,并再次暗示指控是针对民选右翼领袖的政治迫害)。特朗普的这一举动显示他个人对内塔尼亚胡的力挺,也折射出内塔尼亚胡寄望通过外交撑腰来巩固国内地位的用心。
然而,特朗普所提供的“护身符”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巴以冲突的发展,美国民众对以色列政府的观感每况愈下。据皮尤研究中心今年10月发布的民调,近六成美国受访者对以色列政府持负面看法,不满比例较2024年初上升了8个百分点。认为以色列对加沙行动“过火”的美国人比例也从2023年末的27%攀升至目前的39%。与此同时,全美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呼吁停火、抗议加沙冲突对平民造成的伤亡。在社交媒体和大学校园,批评以色列政策、声援巴勒斯坦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高涨。
可见,以色列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正遭受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损伤。这种民意裂痕意味着,单靠特朗普或某一党派高层的力挺,不足以挽回以色列的整体声誉。
对于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着眼长远,修复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中的形象。
首先,需要在政策上展现对巴勒斯坦平民福祉的更多关切,例如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的通畅、避免未来军事行动中不加区分的打击。这将有助于降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道义批评。
其次,应重拾对“两国方案”等政治解决路径的探讨,哪怕短期内无法达成突破,也要释放出积极信号以缓解外界对以色列政策强硬僵化的印象。
第三,加强公共外交,通过媒体、侨民社群、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向美国主流社会讲述以色列安全关切的合理性,同时承认巴勒斯坦民众的苦难和权利诉求。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间关系紧密并不代表民心所向,赢得美国更广泛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是以色列长期国家利益所在。
4
荆棘之路
随着连任竞选的启动, 内塔尼亚胡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版图和扑朔迷离的选情。
从有利的方面看,他所在的利库德集团仍具相当实力。最新民调预估利库德集团在下届议会选举中可获约31席,虽然比上一轮选举略有下滑,但仍稳居第一大党地位。在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不少选民对内塔尼亚胡强硬手腕有所依赖,他多年来打造的“安全先生”形象对右倾和中间选民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不利因素同样明显。首先,此次大选他将迎来更强劲的对手。前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已经高调复出,成立新党“贝内特2026”,被视为内塔尼亚胡主要竞争对手。然而民调显示贝内特支持率近期下滑,仅有18席左右的预期,在竞选初期便遭遇瓶颈。
中间派领袖拉皮德、前国防部长甘茨等反对派人物也各有拥趸,整个反“内塔尼亚胡阵营”实力不容小觑。当前民调测算,反对派几个主要政党合计议席数与内塔尼亚胡阵营不相上下,均难以单独跨过组阁所需的61席门槛。也就是说,无论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还是反对派,在未来选举中都很可能无法直接组建多数政府,小党和少数族裔政党的态度将最终决定组阁走向。
这种局面意味着选举后很可能产生如2021年至2023年以色列政坛出现的局面,以组阁为目的的政治谈判和交易将异常艰难。
其次,内塔尼亚胡本人的司法困境为其竞选蒙上阴影。正如前文所述,他涉及的贪腐案件尚未结案,只因其总理身份而暂时中止。如果失去总理豁免权,他将不得不直接面对法院审判。许多选民对领导人身陷诉讼心存顾虑,反对党也会不断强调这一事实以降低他的诚信度。这使得内塔尼亚胡在选战中背负沉重包袱——连任不仅是政治前途之争,更关系到个人自由与声誉的保全。
第三,冲突的“红利”正逐步被疲劳所取代。两年的冲突让以色列社会厌倦动荡、渴望稳定的情绪上升。民众既担心安全威胁死灰复燃,又不愿再次承担军事动员和经济的压力。许多选民开始反思:强硬如内塔尼亚胡,是否真能带来长久安全?还是会让国家陷入新一轮暴力循环?这种心理为反对派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塑造“改变”与“治愈”的竞选主题来吸引选民。
综合来看,内塔尼亚胡有机会凭借经验和党派基础胜出,但道路充满荆棘。选举最可能出现的局面是,没有任何阵营能在大选中拿下绝对多数席位,组阁必须通过跨阵营妥协来完成。
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内塔尼亚胡艰难拼凑一个右翼与宗教党为主的联合政府;另一种则是反对派联合部分中小党派组建新政府,将内塔尼亚胡挤出权力核心。即便内塔尼亚胡侥幸连任,他所领导的也将是一个脆弱的执政联盟,在议会中步履维艰、稍有不慎即可能垮台。在这种制约下,他施政的空间将大大缩小,很难像以往那样集中权力、推行有争议的重大政策。
纵观全局,内塔尼亚胡寻求连任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其个人政治生命与以色列国家议程捆绑在一起的一场豪赌。他试图让选民相信:只有他才能在战后乱局中驾驭全局,保证国家安全并处理与美国的微妙关系。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模糊的结局、高昂的代价,以及内外分歧交织的复杂现实。这些都使他的连任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无论大选结果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以色列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这场冲突过后,下届以色列领导人将面对一个更加分裂的国内社会——意识形态对立、族群矛盾和冲突创伤交织;一个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美西方民意对以色列的同情削弱,地区格局因冲突而变迁;一个更加凸显的巴以矛盾——哈马斯虽受重创但未消亡,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人道与政治问题更加紧迫。内塔尼亚胡时代所遗留的这些挑战,将深刻考验以色列的未来走向。
内塔尼亚胡的连任之路,或许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出以色列的深层困境:在追求绝对安全与实现持久和平之间,以色列该如何抉择?如果说这场两年的冲突揭示了武力手段的局限,那未来的政治选择将决定以色列能否走出“安全困境”的怪圈。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沉浮终将让位于国家的抉择。内塔尼亚胡能否赢得这场赌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社会对安全与和平的反思才刚刚开始,它将持续影响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战略抉择。■
文章来源于“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
图文编辑:张洵
责任编辑:刘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