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蜂在秦岭的千万次振翅,不仅是采蜜的轨迹,更是给这片山脉写就的生命诗行。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馈赠,让秦岭的每寸土地都透着生机。
让我们循着蜂鸣,探寻中华蜂与秦岭的生态羁绊、与秦蜀古道的文明交融、与留坝人民的温情相依,解锁留坝的生态密码,感受秦岭的人文温度,共同见证这片秘境里中华蜂谱写的传奇。
![]()
![]()
民国年间的腊月,秦岭栈道的积雪把石板冻得发脆,老背夫挑着两筐盐巴,腰间的藤编小篓里,小心翼翼裹着半块蜂巢蜜,这是给生病的小孙子留的,也是他翻山越岭赶路时的「能量补给」。
脚上的草鞋早被雪水浸透,脚趾冻得发僵,每走一步,扁担在肩膀上磨出的红印渗着血丝,火辣辣的疼。
可他不敢停,因为山那头村落里的人们还等着盐巴腌菜,天黑前得尽量赶到下一个驿站。
![]()
走到山崖的一处拐角,风突然变了向,裹着雪沫子往脖子里灌。
老背夫缩了缩脖子,正要找块岩石歇脚,却瞥见崖壁上狼牙刺丛里,有几点黄黑相间的影子在动——是中华蜂!这么冷的天,它们竟还在采蜜。
凑过去一看,只见蜂群贴着花瓣飞,翅膀振动的频率比平时快了不少,像是在跟寒风「较劲」。
有几只蜂被风吹得左右摇摆,它们却贴着崖壁努力绕回花丛,用后腿沾起湿润的花粉。
「这些小家伙比人还拼。」老背夫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一块干硬的玉米饼,打开藤编篓,用木片轻轻刮了点巢蜜抹在饼上。
![]()
图片来源:留坝旅游
甜意混着饼的麦香在嘴里散开,原本发紧的喉咙松快了些,连肩膀的疼都好像轻了点。
这让他想起开春时,自己在崖下挂的那些棒棒桶,蜂群住进去后,工蜂天刚亮就出巢采蜜,日落才归,连雨天也不例外,就为了多攒点儿蜜。
快到傍晚,雪下得更密了,老背夫实在走不动,就靠在挂着「棒棒桶」的岩石旁歇脚。
桶里的蜂群没动静,却像是给了他底气。
![]()
村里老人说过,「蜂群在,路就安」。
歇了不到半个时辰,他发现前面的栈道上有几只中华蜂在低空飞,像是在引路。
顺着它们飞的方向走,老背夫避开了一处被雪压垮的木栈道,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驿站。
![]()
后来老背夫常跟村里人说:「咱留坝人的勤劳,跟中华蜂是一个样的。
它们在崖上筑巢、顶风采蜜,是为了蜂群活下去;咱在山里凿路、挑货养蜂,是为了家人过好点。这秦岭里的日子,每一口甜,全靠‘勤’字撑着。」
![]()
图片来源:王宁、大米、留坝旅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