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一个清晨,铜锣湾避风塘的海水泛着浑浊的光,一艘拆掉了动力的机帆船正悄悄等着“特殊乘客”。
![]()
60多岁的何香凝裹着打补丁的粗布唐装,银发被海风微微吹乱,她刚跟着交通员穿过几条黑黢黢的小巷,从日军搜捕的眼皮子底下溜出来。
这时候的香港早不是什么东方明珠了,日军的铁蹄踩得整个城市都喘不过气,而她因为抗日的硬骨头,早就被列进了重点搜捕名单。
本来想悄悄走陆路,但所有关卡都被日军把得死死的,她这身份一露面就是自投罗网。
无奈之下,中共地下党的秘密大营救给了她唯一的机会从海上走,扮成逃难的老百姓。
![]()
同行的还有儿媳经普椿,以及诗人柳亚子父女,几个人都把值钱东西藏好,换上最朴素的衣裳,活脱脱一群怕战乱的普通人家。
登船的时候何香凝回头望了一眼香港岛,灯火稀稀拉拉的,心里说不上是庆幸还是揪着,只知道这一去,能不能安全到岸全看运气。
海风里藏着的“意外访客”
船开出去头两天还算顺利,靠着风帆在海面上飘着,除了颠簸没别的麻烦。
![]()
可到了大鹏湾附近,平静突然被打破了一艘快船“嗖”地从旁边冲过来,上面站着几个手里攥着枪和鱼叉的壮汉,粗着嗓子喊停船。
“船上的人都抱头蹲下!”那吼声一出来,船上的人瞬间慌了神。”
这场景换谁都得怕。
船长脸都白了,乘客们有的开始小声哭,谁都知道这地方的“海匪”不好惹,劫财不算,搞不好还会灭口。
![]()
茫茫大海上,连个求救的地方都没有。
何香凝却没跟着慌,她从船舱的缝隙里往外瞅,这几个人虽然凶巴巴的,但穿得乱七八糟,手里的枪也是老掉牙的款式,说话还带着闽南口音。
她忽然想起丈夫廖仲恺以前说过,淞沪抗战时十九路军的兵大多是福建人,后来打散了不少人流落民间。
![]()
这些人,会不会就是当年抗日的兵?
一声名号的“魔力”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何香凝就有了主意。
她拍了拍旁边吓得发抖的船长,低声说:“你去跟他们说,何香凝在这艘船上。”
船长愣了一下,眼睛都瞪大了,他虽然是个普通船家,但也听过何香凝的名字那是廖仲恺的夫人,是敢跟日军叫板的抗日硬角色。
“您……您真的是何先生?”他声音都在颤。
![]()
何香凝点点头,让他尽管去说。
船长深吸一口气,走到船舷边喊:
“各位好汉!船上有何香凝先生!”
这话一落地,对面的快船瞬间安静了。
领头的壮汉皱着眉追问:“你说谁?”“何香凝!廖仲恺先生的夫人!”船长又喊了一遍。
![]()
几秒钟的沉默后,让人没想到的事发生了那些壮汉居然纷纷放下了武器,领头的快步走到船边,借着光仔细打量何香凝,确认后“啪”地立正敬了个军礼,后面的人也跟着敬礼,刚才的凶气全没了。
“何先生,我们不知道是您,多有冒犯!”领头的声音都哽咽了。
原来他们真的是十九路军的溃兵,打了败仗没了出路,才在海上靠劫掠谋生,但心里始终记着抗日的本分,对何香凝这样的人更是打心底里敬重。
后来他们还主动提出护送,直到看着何香凝的船安全驶出危险海域。
![]()
最终这艘船顺利到了海丰马宫港,何香凝总算脱离了险境。
这件事越想越让人感慨,何香凝能化险为夷,靠的不是运气,是她一辈子攒下的声望和临危不乱的定力。
那些“海匪”虽然落了难,但没丢了家国情怀,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再难,也敬英雄,也记着要抗日。
![]()
这段海上奇遇成了何香凝革命生涯里的一段传奇,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声望从来不是靠头衔堆出来的,是靠一次次站在正义这边、一次次为国家拼命攒出来的。
直到现在再提起来,依然能让人想起那个老人站在甲板上的样子,海风再大,她的腰杆也没弯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