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辛弃疾是一位豪放派的词人,他写的词要么是金戈铁马,要么是沙场豪情,基本不会出现那种比较温婉的词句。
但实际上,辛弃疾不光会写“战场硬汉词”,他也会写一些“小家碧玉词”。
他笔下的相思之情,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差……
![]()
辛弃疾是一位“词人”,但是与其他的词人相比,他又有些不同,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词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将领。
其他的词人都是身处后方,向往战场,而辛弃疾则是身处战场,志在远方。
从本质上来说,辛弃疾就不是一个词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写词写得好的将领。
![]()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而“靖康之耻”发生在公元1127年。
也就是说,辛弃疾出生之时,北宋已经灭亡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国占领。
而辛弃疾的老家济南历城,也在金人的掌控之中。
![]()
辛弃疾的爷爷叫辛赞,金人来袭时,他本想南下逃命,但奈何族人众多,想逃走实在太难了。
辛赞作为族长,他不愿意独自逃命,索性便留了下来,在金朝做了官。
辛赞虽然仕于金朝,但是他心里依然是宋臣,为了不让子孙忘记国耻,辛赞经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出门旅游。
![]()
辛弃疾回忆童年时说过,他的祖父辛赞经常会带着他“登高望远”。
辛赞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的目的,就是让辛弃疾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同时他还告诉辛弃疾,这大好河山本应是大宋领土,如今却被金人强占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想办法收复失地。
![]()
辛赞的话对辛弃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辛弃疾长大后,一直暗怀反金之心。
他曾经跟着金朝的官员前往燕山,别人走这一趟是旅游,他走这一趟是观察敌情。
为了了解金朝的内部情况,辛赞还给辛弃疾报名参加金朝的科举,让他到金朝的首都“燕京”去调查真相。
![]()
辛赞和辛弃疾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反抗金朝做准备。
但是想要反抗金朝,蛮干肯定是不行的,辛弃疾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从内部给金朝致命一击。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消灭南宋,辛弃疾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
公元1161年,金人大举南下,想要彻底消灭南宋,一统中原。
为了补充兵力,金人开始到处抓壮丁,辛弃疾可以靠着爷爷的官职躲过一劫,但是各地的百姓可躲不过去。
这些金人非常凶残,只要有人不愿意跟他们走,他们马上就会拔刀杀人。
![]()
也就是说,去了前线要死,不去前线也要死,根本就没有活路。
被逼到走投无路的百姓忍无可忍,只能起兵反抗,一时间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
辛弃疾见时机已到,他也召集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之后他又带着这两千人加入了一支更大的起义军。
![]()
这支“更大”的起义军,是由耿京创建并领导的。辛弃疾来了之后,当不了老大,只能担任“掌书记”,负责一些文书工作。
当然,辛弃疾也算是核心高层人员之一,他虽然不用上阵打仗,但依然会参与重要决策,也会知道一些机密。
![]()
辛弃疾他们这支起义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他们士兵主要是被压迫的农夫,战斗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与精锐的金军正面较量。
等前线的战斗结束后,金军肯定要回头收拾他们,到时候起义军可就危险了。
为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干扰敌军,辛弃疾觉得应该与朝廷联手。
![]()
为了与南宋朝廷达成合作,耿京任命辛弃疾为“代表”,让他带着一部分人去了南方。
辛弃疾南下来到建康后,见到了宋高宗。
他们奉表南归的事让宋高宗很是高兴,于是他亲自在建康接见了辛弃疾,并且给辛弃疾等人安排了官职。
![]()
与南宋朝廷的洽谈让辛弃疾信心倍增,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辛弃疾迫不及待地就要返回山东,他想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耿京。
当辛弃疾一行人返回江苏时,却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耿京被人杀了。
![]()
杀害耿京的人不是金人,而是一名叫“张安国”的起义军将领。
这个张安国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他一直对起义军首领这个位置虎视眈眈。
辛弃疾等人还在的时候,张安国不敢怎么样,但是辛弃疾等人南下后,张安国趁机与金人联手,杀害了耿京,当上了起义军领袖。
![]()
辛弃疾知道这个消息后悲伤不已,他发誓要为耿京报仇。
经过一番打探之后,辛弃疾确定了张安国的位置,他已经去到了金人大营,听说最近还要跟金人开庆功宴。
辛弃疾大怒,他当即骑马赶赴金人大营,要把张安国给抓回来。
![]()
愿意跟辛弃疾一起去的仅有五十来个人,但辛弃疾丝毫不惧,有着几个人就够了。
其实辛弃疾本来是打算自己去的,但是这些好兄弟听说这件事后,非要跟着来。
幸运的是,辛弃疾等人赶到金人大营时,张安国和金军大将正在“开怀痛饮”,根本没想到辛弃疾会来。
![]()
辛弃疾一行人直接就骑着马闯进了金人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了金军大将的营帐。金军大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辛弃疾一刀给解决了。
杀掉金军大将后,辛弃疾又将张安国五花大绑,放在了马背。
尽管金军足足有五万人,辛弃疾依然面无惧色。
![]()
最终,辛弃疾一行人以零伤亡的代价杀掉了金军大将,生擒叛贼张安国。
辛弃疾将张安国带回了南宋,交给了宋高宗,宋高宗这次也没有手软,下令将张安国当众斩首。
随后宋高宗又重用了辛弃疾,命他参与北伐战事,此时的辛弃疾才二十三岁。
![]()
辛弃疾加入战场后,频献良策,但是朝廷对于北伐之事,并不怎么上心。
最终,北伐之事无疾而终,南宋再次偏安一隅。
辛弃疾虽然不能打仗,但是他一直在为打仗做准备,然而他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损害了当地贵族的利益,随后辛弃疾就被罢了官。
![]()
辛弃疾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作为臣子,他不能犯上,但是他心里还是憋着一口气。
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正式罢官,他回到了老家,心态上也发生了转变。
从这时候起,辛弃疾的词也开始变得“柔和”,不再那么强硬,就比如这首《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
如果不看背景的话,这就是一首写“相思”的词,词人站在一个女子的视角,写出了“相思之苦”。
这首词的遣词用句已经够顶级了,如果再联系辛弃疾当时的心境,则显得更加巧妙。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写的是女子思念情郎。
但辛弃疾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他自己对“政治理想”的思念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