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很多人往往关注其发作前的征兆,却忽略了它其实有一个更早、也更隐匿的提醒。
体力活动的减少,或是心血管病的征兆
你是否发现一个现象: 年轻时每天奔忙来回几十公里不觉得疲劳,现在只是短短的距离,就感觉疲惫不堪。
很多人在中年之后,出现体力和体能持续下降,似乎一年不如一年,这些很可能是进入老年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预兆。
运动减少之所以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信号,是因为它可直接诱发心血管病。身体在缺乏规律活动时,会发生一系列负面生理变化:
- 心脏泵血效率与血管弹性降低
- 血压升高
- 代谢紊乱(高血脂、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体重增加与肥胖)
接下来,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长期慢性炎症状态,驱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最终引起血管狭窄、堵塞,诱发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
哪种运动最能保护心血管?
2022年,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国家癌症研究所和贝塞斯达国家老龄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挥拍运动、跑步、步行锻炼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能降低早亡风险。
此外,《英国体育医学杂志》刊发的一项大型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结论,在保护心血管方面,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等挥拍运动名列前茅,其次是游泳,第三是其他有氧运动。
挥拍运动之所以对心血管健康更有益,是因为它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不仅有助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以及身体炎症水平,还能改善机体代谢。
而且,挥拍运动兼具了力量、平衡、灵活和柔韧性的锻炼性质,属于强度适中型运动。尤其是隔网性运动又属于无身体接触、技能主导的团体性活动,趣味性强,兼具社交属性,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均有显著作用。
每周运动多久最适宜?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快走、广场舞、太极拳、家务等,或者进行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比如跑步、骑行、游泳、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并搭配肌肉力量训练。
既往研究显示,即使轻度活动也比久坐有益健康。
心血管病人运动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什么?
运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以下情况,暂时停止运动:
1.运动时感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
2.运动时心率波动范围超过30次/分。
3.运动时血压升高>200/100mmHg,收缩压升高>30mmHg或下降10mmHg以上。
4.运动时心电监测ST段压低>0.05mV,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本文综合自:
① 生命时报2025.10.28《 身体出现这个迹象,十年后心血管可能危险了 》
② 澎湃新闻2025.08.04《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12年,体力活动下降显示预警信号 》
③ 人民网 2024.03.30《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正确运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