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近七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演绎着“绿进沙退”的人间传奇;三代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子孙后代再造一片生机沃土。让我们走进内蒙古新华林场,见证这场人与风沙之间漫长而壮美的对话。
![]()
新华林场航拍图。受访方供图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大的生态问题。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荒漠化土地,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研究员、国营新华林场科技副场长刘芳说道。
这种情况在“三北”风口尤其严重——风沙层层压境,主宰天地,人与草木皆艰于呼吸。沙进一步,人就要退一步。但治沙人并没有放弃,他们选择留下,以一棵树、一把草的朴素智慧,一代又一代地默默扎根,与风沙展开坚韧的较量。新华林场就是这样诞生的。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贺鑫告诉记者,早期植树造林全靠第一代林场人一棵一棵扛着,一桶一桶提着去浇灌。“为了不浪费和争取更多的种树时间,第一代林场人可以说是夜宿沙丘,住在沙地里,吃在沙地里。”
“那时候在沙地里挖坑,一刮风,头发里、耳朵里、嘴里全是沙子,在那种情况下就只能坚持着接着干。”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第一代职工李凤岐说道。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新华林场的第一代治沙人,硬是在黄沙中夺回了一片绿洲——森林覆盖率从近乎为零,一步步提升到25%。
更大的改变,来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自2023年起,新华林场与中国林科院展开全面合作,专家们如同古代“格物致知”的学者,在沙粒间探寻自然规律,在无垠荒漠里翻出一道道希望的沟壑。从此,治沙不再只是“人海战术”。科技,成为攻坚的关键。
“现在治沙与过去相比,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抗逆树种的选育与应用,保障了造林的科学绿化与适地适树。二是治沙机械的研发与进步,实现了从人工治沙到机械治沙的转变。三是‘光伏+产业治沙’,使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实现了绿富同兴。”刘芳介绍道。
一寸寸,沙退;一顷顷,绿进。经过三代人七十余年的接续治理,如今的新华林场,已经取得巨大的阶段性成功:林草覆盖率达到88%,剩余的0.5万亩沙地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70年治沙史,是一部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史,也是一部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奋斗史。”巴彦淖尔市科协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赵文学说道。
审核:刘芳 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研究员、国营新华林场科技副场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