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这句话听着狂,可放在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场里,竟半点不夸张。那是一场被称作 “千年龙虎榜” 的考试,四十万考生里你拼到前一百名,本以为能扬眉吐气、扬名立万,结果一抬头,发现身边站的全是 “能写进历史课本” 的大佬:唐宋八大家占了仨,理学创始人来了俩,连说出 “为天地立心” 的思想家都在考场里 —— 在这儿,“天才” 真就只是踏进考场的入场券,连苏轼、苏辙这样的人物,都没挤进前三。
先说说这场科举的 “神仙配置” 有多离谱。你要是当年的考生,熬过层层筛选,从四十万大军里杀进前一百,心里指定美滋滋:“这下稳了,以后史书上说不定有我一笔!” 可等拿到考生名单一看,指定得懵 —— 旁边坐着的,是后来写 “大江东去” 的苏轼,还有他弟弟苏辙;斜前方那个,是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再远点,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也在低头答卷;甚至连喊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张载,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这哪是科举考试?简直是 “古代文化圈顶流聚会”!你会写文章?苏轼能把 “明月几时有” 写进千古名词;你懂经义?二程正琢磨着开创理学;你有家国情怀?张载早把 “为生民立命” 刻进了心里。在这群人里,“天才” 的标签根本不够用 —— 你是天才,可身边每个人都是天才,连 “天才” 都成了最基本的 “标配”。
更绝的是,连苏轼、苏辙、曾巩这样的 “狠角色”,都没在这场考试里拿到前三名。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对手太 “变态”—— 能在四十万考生里脱颖而出,还能在 “顶流扎堆” 的考场里拔得头筹,那得是 “天才中的天才”。后来有人说,这场科举的前三名,放在别的年份都是 “状元级” 水准,可偏偏生在了嘉祐二年,只能在 “大佬堆” 里争高低。
其实最让人感慨的,不是那些留名青史的 “大佬”,而是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那三百多位进士。他们能从四十万考生里考中进士,放在老家绝对是 “光宗耀祖的天才”—— 或许是某个县城里人人称赞的 “神童”,或许是某个家族里 “十年苦读” 的希望,可到了京城的考场上,却只能淹没在苏轼、张载们的光环里。这就像走进一座 “黄金城”,你以为自己手里的金子够亮,结果抬头一看,遍地都是金碧辉煌,你的那点 “亮”,根本不算啥。
放到现在也一样,有人说 “万里挑一的天才很厉害”,可你想想,全国十四亿人,万里挑一就能找出十四万人 —— 在这十四万人里,你所谓的 “天才”,可能只是 “刚够格”。就像嘉祐二年的考场,“天才” 不是终点,只是开始;能在 “天才堆” 里再往前冲,能把自己的名字刻进时光里,才是真的厉害。
你有没有过 “以为自己很牛,结果遇到更牛的人” 的时刻?比如上学时觉得自己考得不错,结果全班都是高分;工作后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结果同事比你更出色?评论区跟我唠唠,咱一起聊聊 “在大佬堆里当‘小天才’” 的感受!
觉得这场科举够震撼的,点个赞存着,下次跟人聊 “内卷”,就说 “北宋早就有过‘天才内卷’了”;转发给总觉得 “自己够厉害” 的朋友,让他知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关注我,后面还会扒更多古代 “神仙考试”,咱一起看看老祖宗的 “卷王时刻”!
#北宋千年龙虎榜 #苏轼科举没进前三 #天才只是入场券 #古代最卷科举 #嘉祐二年科举大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