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日讯李女士的女儿小琪(化名)上初三后,对短视频越发痴迷,常常刷到深夜。起初,李女士觉得孩子只是偶尔放松,没太在意,可小琪的状态越来越糟糕——她不愿去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父母交流,成绩跌落得越来越明显,到了抗拒厌学的地步。一次家庭聚餐,亲戚随口问了句她的学习情况,小琪瞬间爆发,摔碎了碗,冲回房间锁上门,此后和父母冷战了整整两个月。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陈老师介入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亲子间的理解出现了断层:
李女士夫妇总用“比较式”的沟通方式,比如“你看隔壁孩子,成绩那么好还在努力”“整天刷视频能有什么出息”,却从未察觉小琪在升学压力下的焦虑与迷茫。短视频里的搞笑段子、生活技巧成了小琪缓解压力的方式,而父母的一味指责反而让她更加封闭自己。针对小琪的情况,陈老师提出了以下4点干预方案:
情绪树洞本:陈老师让小琪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每天的心情和想法写下来,无论是开心、愤怒还是难过,都可以尽情倾诉。在辅导室分享时,小琪说:“今天看到同学被老师表扬,我心里酸酸的,写在本子上后,好像没那么难受了。”这能帮助小琪释放积压的情绪,不再把心事憋在心里。
呼吸调节法:当小琪感到烦躁、不想和人交流时,陈老师教她做“4-7-8”呼吸练习(用4秒吸气,屏住呼吸7秒,再用8秒呼气),同时在心里默念:“现在的情绪只是暂时的,我可以慢慢平静下来。”
家庭情景互换游戏:通过模拟日常场景,辅导老师和其他学员扮演小琪,小琪则扮演母亲,体会母亲 “唠叨” 背后隐藏的担忧,这种互换让小琪逐渐敞开心扉:爸妈不是故意针对我,也不是不想让我开心,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好好跟我说话,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关心。
微进步打卡计划,制定短期小目标:第一天主动开口打招呼说话(1分)、一周内主动帮助别人三次(3分)。每累计10分,陈老师就会给小琪一张“成长卡”。经过专业心理干预后,小琪不再沉迷短视频,重新回到了学校,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经常和父母分享在学校的趣事。李女士感慨道,以前总想着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走,“现在才明白,懂得孩子的心声比讲多少道理都重要。”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