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在2022年11月的爆火,并不是一场有意的推广。它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消费用户规模成长最快的公司,在一两周内就达到一亿用户的规模,实属意外。ChatGPT并不是一场有计划的推广,他们原本想要走的仍然是2B的路线,并没有特别希望开发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但竞争的压力,尤其是叛军Anthropic计划推出自己的产品,让OpenAI决定提前发布GPT3,并命名为ChatGPT。意想不到的爆火让OpenAI 不得不去顺应2C发展的商业逻辑:消费端的需求激增、品牌效应,以及相应的对算力需求的激增,彻底改变了OpenAI的商业模式和重心,也推动了它进一步偏离初心,从一家非营利企业向营利企业的转变。
ChatGPT的意外爆火给OpenAI带来最大冲击的是组织和人。当团队需要满足大量的消费者需求的时候,当团队不断需要增加算力的时候,就必然需要人手的激增。招人并不难,因为品牌效应让许多人趋之若鹜。但招到好的人、价值观相同的人,就不容易了。为OpenAI招人的猎头也坦言,为了满足招人需求,不得不降低标准。关键不是能力差异,而是文化差异。硅谷当然不缺厉害的码农和科学家,但许多人也都是冲着初创企业可以挖一桶金去的,对于它的初心——安全的AGI——可能就没有那么感冒了。
奥特曼一开始还希望保持比较小的人员规模和比较高的人才密度,但形势比人强,迅速扩张稀释了OpenAI的人才密度和使命感,同时增加了它的官僚机构。一个评论人说OpenAI就像是一个放大的火人节——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灵魂。这种价值冲突其实是一年之后发生宫廷政变背后深层次的问题。郝珂灵应该用复数的帝国,因为除了OpenAI是帝国之外,微软、谷歌、Meta,当然还有马斯克的X,也是各自的AI帝国。郝珂灵之所以称之为帝国,因为她认为AI行业是新的殖民行业,是攫取型的行业。
攫取则是主要针对大数据,新的殖民行业的代表是不断扩张的数据中心,在美国一些相对贫困的州县,巨头给当地带来巨额税收,却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数据中心消耗大量的水,让一些地区的干旱问题雪上加霜。但这种环保的指责稍显牵强。相对于采矿业和石油开采,数据中心应该要现代环保得多。巨头在拉美,比如智利建设数据中心,并没有带来多少当地的就业,却也给当地的水资源带来了冲击。问题是,吸引高科技企业来投资对智利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智利有没有能力在现在单方面改变其被要求的局面?未来智利有没有机会依托数据中心发展其他相关的产业?
对于郝珂灵的这些立论,我基本上不同意,将AGI的研究与殖民的比喻,AI帝国与殖民时代的各种霸占所勾兑,并不是最好的比喻方式。但我觉得她的确在提醒我们,如果规模法则是推动AI发展的准则,巨头对算力的追求必然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激增,全世界的电气化(electrification)给全球的环境会带来什么影响,值得关注。郝珂灵最值得关注的贡献反而是她对谁来主导AGI的分析,这也是OpenAI内部应用派与安全派不断争斗的原因。应用派因为发展AGI烧钱无数,必须尽快找到应用场景挣钱,而安全派则不断强调随着AI能力的增强,安全监测变得更重要。
其实这两派的争斗并没有找到未来AGI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即如何不让AGI被少数人所掌控?作为数字智能经济的代表,AI的发展依赖三方面元素:知识、资源和影响力,而这三点又是相辅相成的。研究产生知识,但需要海量的资源,研究产生的影响力又会反过来确定研究的方向。反过来,在迈向AGI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知道谁在控制知识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力,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增长必然带来资源投入的增加;而资源的累积又保障了知识生产。应用在AI发展上来说,其实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规模法则会不会强化马太效应,也就是对于基础大模型而言,只有撬动巨大资源的平台型企业才能玩得起这场烧钱游戏。吊诡的是,原本OpenAI希望以非营利、全开放的姿态去开辟一条AGI发展的新路,不成想却强化了只有巨头才能玩得起的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