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赟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
10月26日,美国领导人终于如愿以偿,在马来西亚见证柬泰两国签署和平“协议”。然而,这份所谓“历史性”的“协议”官方名称实则是《关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和泰国总理阿努廷吉隆坡会晤成果的联合声明》。洪玛奈和阿努廷在发言中都刻意回避了“协议”一词。阿努廷在仪式开始前的直播中,专门向泰国民众强调,自己即将签署的是一份声明,而非正式协议。可见,这个美方眼中的“历史性”时刻,更像是东盟国家面对外部强权干预时无奈的安排。
与欧盟不同,东盟是一个主要由软制度形成的地区组织。其成员国间相互协调基于“不干涉内政”原则,共同决策则归于“协商一致”原则。柬泰此次签署“声明”而非“协议”就体现出软制度和留有余地的设计在东盟国家中更容易被接受。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软制度设计很难立竿见影,但这套“东盟方式”的极大韧性让地球上6亿多人口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也避免了地区重大冲突的发生。用新加坡知名学者、资深外交家马凯硕的话来说:“在地球上这样一个‘麻烦’丛生、文化多样的角落,由于东盟的成立,和平与繁荣接踵而至,多种文明和谐共生。”
“东盟方式”体现了“东方智慧”,与中国自古以来和合共生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正是出于对“东盟方式”的认同与尊重,中国从未寻求主导东南亚地区事务,始终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在和平解决柬泰边境冲突问题上,中国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为东盟和柬泰两国提供帮助,尊重当事国的意愿,尊重东盟轮值主席国和东盟组织的作用,尊重本地区化解各类危机的“亚洲安全模式”及“东盟方式”,在台前幕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位不越位,求实而非求名,引导劝导而非施压胁迫,尽己所能又不喧宾夺主,受到当事国和地区国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此次吉隆坡的“和平仪式”,尽管中方被美方排除在外,但洪玛奈在现场还是特意向中国表达了感谢。
西方社会与亚洲国家不同。西方学者通常将东盟的多样化理解为产生冲突与麻烦的根源,甚至认为东南亚地区不存在所谓的“共通语言”。事实亦是如此。美国维护东盟中心地位的表态只是“表面文章”,与其“心里所想”相距甚远,要求东盟国家选美国一边站,最终主导东南亚事务才是其真正意图所在。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把东南亚视为大国地缘博弈的角斗场,无疑加重了东盟国家对自身安全困境的忧虑。一方面,东盟国家选边站队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在“美国优先”面前,即便是其盟友也常会沦为“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对等关税“武器化”持续挤压东盟国家的发展空间。在柬泰边境冲突问题上,关税被美国用来作为威胁两国领导人谈判签字的手段,美方在见签仪式上甚至公然宣称“就是要用生意让两国别再打起来,只要两国和平相处,美国就跟他们做生意”。当天美国确实同柬埔寨签订了贸易协定,但其中不平等、排他性条款比比皆是,绝非“对等、互惠”。
柬埔寨和泰国都是东南亚的文明古国。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交集、众多的文化共性、频繁的人员往来和紧密的经济联系。这也意味着两国陆地边界领土争议非常复杂,必须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才能找到双方都接受的长远解决办法。域外国家强压下达成的妥协治标不治本,还会加深问题的复杂性,留下隐患。美国不顾及柬泰双方诉求,执意主导事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柬泰之间达成长久和平的不确定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共享“东方智慧”,又同为“全球南方”,经历过被殖民掠夺、落后挨打的痛苦。因此,中国更能够理解东盟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维护本国安全能力的迫切需求。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上,中国有着强烈的同理心,更有着可供东盟国家参考的成功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亚洲的长久和平是地区国家发展繁荣的基石,中国正更加主动地塑造亚洲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局面。东盟是中国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国家保持稳定、加快发展,愿意维护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以“东盟方式”解决好东盟内部问题。亚洲长久和平离不开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会继续在柬泰之间劝和促谈,久久为功,推动柬泰实现长久和平,维护亚洲长久和平。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