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块小果皮 链起大产业
10月下旬,早熟品种的南丰蜜橘已经上市。除了享用果肉果汁的美味,橘子皮是否也能物尽其用,改头换面登上大雅之堂?
10月28日至29日,记者在位于南丰的江西莱檬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莱檬生物)采访,得到了答案。
走进莱檬生物的原料仓库,阵阵柑橘香味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袋袋码垛整齐的白色原料袋,里面装满了细碎、干燥的柑橘皮和果肉。从原料仓库到生产车间,一根根管子连接着一排排高大的罐子。“我们的生产都在管道进行,高科技的秘密都藏在这里面。”公司总经理胡浩喆介绍,AI系统可自动完成对果皮果肉农药残留物的检测,数字孪生系统可将管、罐内运行情况呈现在中控室大屏,公司数字化转型已达L7级别。
莱檬生物从柑橘等水果中提取活性成分,其中果胶提取是核心环节。“我们围绕果胶产业完成了全流程技术攻关,产品涵盖果胶、柑橘纤维、罗汉果甜苷、卡拉胶以及海藻多糖等,不仅实现国内食品厂家对高品质果胶产品的进口替代,还大量出口海外,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莱檬生物董事长廖劲松说,果胶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酸性杂多糖,具备天然多糖药用特性,大量富集在柑橘等水果中,是很多食品、药物、化妆品的基础原料。目前国内企业用的果胶,源头大多数来自莱檬生物,比如齐云山南酸枣糕等。
而作为食品和医药大健康领域刚需的核心原料,我国对果胶的研发起步较晚。“以前我国是没有能力提取果胶的,国内企业使用的果胶基本来自欧美跨国企业巨头,进口依赖度非常高。”廖劲松说。为了打破垄断、突破跨国企业封锁、保障供应链安全,2018年,廖劲松团队在先期已进行了10余年的果胶研究基础上创办莱檬生物,开启了一块果皮的嬗变之旅。
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高品质果胶在提取工艺、质量参数上有着严苛标准,这涉及细胞壁多糖分子精准切割技术等多项国际前沿技术。多年来,累计20多名博士、硕士参与莱檬生物技术攻关,围绕果胶提取工艺、质量和自动化生产等方面,不断调试、修正,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科研团队提取到总半乳糖醛酸含量高于87%、远超65%国标要求的高品质果胶。
如今,莱檬生物获发明专利30余项,构建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另在广东肇庆、河南濮阳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果胶产品远销海外。公司去年产值达1.57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今年1月,“2024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榜单揭晓,莱檬生物位列全国第五。
“目前,我们是打破国外技术专利封锁,实现全品替代欧美果胶的唯一中资企业。我们打通了蜜橘、脐橙精深加工的‘最后100米’,将果皮深度利用,并进入了典型的生物基新材料细分赛道。”廖劲松自豪地说。
谈起引进莱檬生物的初衷,南丰县蜜橘产业发展中心徐贵禄表示,当地年产蜜橘30万吨,八成以上为鲜果销售。蜜橘产业链前端多为分类、分选的初级加工,迫切需要后端的精深加工环节提质增效。近年来,南丰县逐步引入莱檬生物等9家蜜橘精深加工企业,带动蜜橘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并通过后端提升,倒逼和带动前端种植,最终推动蜜橘产业做大做强。
“莱檬生物把大宗农林产品加工的剩余物,通过科技创新,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生物基新材料,这不仅解决了废渣处理等环保问题,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净’。”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博士邱信丰表示,江西是农业大省,农林产品十分丰富,但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比较薄弱。推动农业强省建设,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各地要强化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突破加工瓶颈,实现全链条升级,助力江西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杨碧玉)
(江西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