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共分为14个篇章,都以“单”命名。第一篇“须知单”讲饮食的注意事项,第二篇“戒单”讲饮食的禁忌事项。然后是海鲜单讲海鲜(大多数是干货)、江鲜单讲河鲜,特牲单讲猪肉,杂牲单讲牛羊肉、鹿肉、獐肉、果子狸等,羽族单讲家禽如鸡鸭鹅、鸽子,还有野鸡、麻雀等等,水族有鳞单是有鳞的水生动物,当然就是鱼,水族无鳞单包括鳗鱼、甲鱼、鳝鱼、虾蟹还有贝壳类等等,杂素菜单是豆腐、菌类和蔬菜,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就不用解释了。夏曾传还补充了糖色单,就是糖果之类,以及作料单。
《随园食单》第一单《须知单》,讲的是饮食原理。第一条《先天须知》,说的是食材,食材就是饮食的先天。他说做这一桌子菜,厨师的功劳占六分,买菜的功劳要占四分。比如,猪肉要选皮薄的,鸡要选嫩的,鲫鱼要选扁身白肚的,不能选黑背的,鳗鱼要选在湖里小河生长的,不能选大江里的等等。第二条《作料须知》,说作料就像我们的衣服首饰,就算你先天再好,没有衣服首饰也出不来国色天香。酒、酱、醋、油,以及葱、椒、姜、桂、糖、盐,也都各有讲究。《随园食单》里最常出现的调料叫“秋油”,其实就是酱油,经过夏天的晒,到秋天就做好了。袁枚还说,苏州店里卖秋油,还分上中下三等,“好秋油”,出现在很多美食作者的笔下。他在这一篇里还吐槽了镇江醋,说镇江醋的颜色虽然好,但不太酸,失去了醋的本义,他认为板浦醋第一,浦口醋第二。
我们不能每条都介绍,只挑一些对现在有用的跟你说说。不过先声明,这都是袁枚的个人意见,所谓食无定味、适口为珍,仅供你参考。《配搭须知》强调搭配的重要性,所谓“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听起来比较玄学。具体到蔬菜,有可配荤可配素的,比如蘑菇、鲜笋、冬瓜;有可荤不可素的,葱韭、茴香、新蒜;有可素不可荤的,芹菜、百合、刀豆。也有互补的,比如炒荤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荤油。这条原则想必我们都耳熟能详了吧。但有些食材不需要搭配,只能单独上桌,因为味道太浓厚,就像“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李赞皇是唐代大臣李德裕,牛李党争的其中一方,张江陵就是张居正,袁枚的意思是,这些食材必须像他俩一样大权独揽才行,不要有别的东西去拉他们后腿。比如,鳗鱼、甲鱼、螃蟹、鲥鱼、牛羊肉都是这样,一方面需要五味调和去对付它们的流弊,比如腥味等等,做好了也不能由别的东西分走它们的长处。他吐槽说,南京人喜欢用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一见就皱眉。因为甲鱼、蟹粉这是味重的,海参、鱼翅这是没味道的,没味道的会分走有味道的优点,而有味道的缺点还会传染给没味道的。大家都受了损失。
![]()
《迟速须知》讲速度,比较有用。他说要是提前三天约好请客,那自然有工夫慢慢准备,假若突然有客人到家,怎么来得及呢?所以必须提前准备一些快手菜,反而能“因速而见巧”,因为快手而见水平。他说的快手菜有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这些快火菜,以及糟鱼、茶腿这些预制菜。现在预制菜多了,这个问题似乎比较好解决了,不过家里随时能搞出几个菜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我自己的经验,比如常备些大虾仁,临时搭配点素材炒一下或者烫熟了凉拌,煮些鸡蛋泡点茶叶蛋或者泡在酱油水里面,要吃的时候切开做凉拌菜等等,都是又快又好吃。《器具须知》讲容器。容器不能太贵也不能太花,关键要错落有致,该用碗用碗,该用盘用盘,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比较贵的食材就用大一点的容器,便宜的就用小的,这样既好看,也不用拘泥于数字,比如一定要六个菜八个菜之类的了。上菜也有原则。《上菜须知》说,咸的要先上,淡的后上;浓的先上,薄的后上;没汤的先上,有汤的后上。看客人快吃饱了,这时候就来个辛辣的菜刺激一下胃口,估计客人喝酒喝多了,就来点酸甜的解解酒。
第二单《戒单》,讲饮食禁忌,同样也是原理性的内容。第一条叫“戒外加油”,袁枚说,如今俗厨做菜,动不动就先熬一锅猪油,临上菜的时候给浇上一勺,这样显得香。这种做法现在也常见,分两种,一种叫“明油”,为了颜色和香味额外加的油,不过用猪油的少,用料油的多,另一种是呛油,凉拌菜、蒸鱼或水煮类的菜呛出香味,大概袁枚抨击的是前一种。夏曾传补充说,有些塾师给学生改文章,不管文章的文理怎样,一概用一些好词好句、华丽辞藻装饰一遍,本来还通的文章,这么一改可能就不通了,可是家长见了,反而觉得这样的文章好,这就跟上菜前浇一勺猪油是一样的。我感觉有时候个别网上流传的高考满分作文,就类似这样的加了明油的菜,加的还是猪油。
后面有两条比较重要:戒耳餐、戒目食。所谓耳餐,袁枚说“务名之谓也”,不是从味道出发,而是执着于某种食材多么名贵、多么稀有。放在今天,就是为讲故事买单。袁枚说,豆腐做好了,比燕窝好吃,海鲜做不好,不如青菜竹笋。鸡、猪、鱼、鸭这些常见食材,都是豪杰之士,因为都有自己的本味,但海参、燕窝,都是平庸孤陋之人,因为它们“全无性情,寄人篱下”,得靠别人的味道才能成菜。今天讲故事的花样又多了许多,耳餐更加常见。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饭局,很贵的素菜馆,先上来一小碗素菜汤,服务员介绍说,我们这碗汤用了三种胡萝卜,云南的、新疆的、东北的。我一听立刻没了胃口,为了卖出价钱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再一喝,还真就是胡萝卜味。
所谓目食,袁枚说“贪多之谓也”,意思是以多为胜,肚子盛不下、主要给眼睛吃。他说,就算是名厨,一天的心力也就够做四五个好菜,太多的话不可能做好。当然这是私厨做饭的时代,今天的餐馆后厨,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所以“目食”在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还多了一样:巨量的、无处不在的美食视频。我感觉大部分美食视频也逃不脱耳餐目食的套路。一般也都要讲个故事,不是食材的故事,就是厨师的故事,或者是场景的故事;但真正做的菜又跟这些故事未必有关系,看起来还是厨师学校教的那一套,做出来都是千篇一律的饭店味。但这个离题了,我们就此打住。
接下来是“戒穿凿”,意思是不要过度加工,弄得失去食材原本味道,《红楼梦》里的茄鲞应该就属此类。有一种说法认为袁枚的随园就是大观园的原型,对不对姑且不论,在饮食观念上袁枚跟大观园还是有点区别的。
然后是“戒停顿”,现在大家熟悉的“锅气”概念,就跟这里意思差不多;“戒暴殄”,反对食材浪费。袁枚举的例子,比如甲鱼只用裙边,其实甲鱼的味道都在肉里等等,这些针对的是豪奢之家,我等小民想要浪费也做不到。不过我看许多美食视频,也学饭店做法,做菜喜欢用很多“配菜”,最后又不一定吃,都会为这些配菜打抱不平。如果是作料也就罢了,像洋葱、青椒、豆芽、莴笋、芹菜经常被用做配菜,造成巨大的浪费,也是一种形式的暴殄天物。
袁枚特别讨厌火锅。他说火锅水汽蒸腾,已经很讨厌了,关键是不同食材需要不同的火候,文火武火、添火撤火,都需要精准把握,你一律用大火煮熟,还有什么味道呢?他不但反对火锅,连各种杂烩菜、大炖菜之类都反对,觉得非常不讲究。夏曾传补充说,火锅也不是不能用,涮点羊肉片、生鸡片、生蛤蜊就挺好,但北京流行的十景火锅(什锦火锅),把鸡、鸭、肉圆、火腿、鱼肚之类堆满堆满一锅,实属无味。
这个我得表达一下异议。涮羊肉肯定是好东西,那种堆成一堆的火锅,其实在各地有不同的变种,我个人也非常喜欢。比方说安徽的一品锅、山西运城的铜火锅乃至福建的佛跳墙,都是同一原理,是过年时候的团圆菜,既有多种食材融汇于一锅的肥甘厚味,又衬托了一大家子人围坐一圈的热闹氛围,袁枚这样的文人可能看不上,但正常人应该都是比较喜欢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