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丽塔》这本小说中,纳博科夫最突出的一个技法是“不可靠叙述”,也就是主人公讲出来的这些内容可能经过了主人公的篡改、掩饰、美化,甚至是扭曲,由此它并不是那么可靠。《洛丽塔》中大量的篇幅是男主人公亨伯特的自述,在他的游刃有余、充满诗意、极具文学美感的自述中,人们很容易就放松警惕,相信他,甚至为他感动,由此全然忘记了他是一个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强奸12岁儿童的罪犯,而且他甚至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一直以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亨伯特所倾倒,以至于纳博科夫都不得不站出来直接摆明说:“亨伯特是一个自负、残忍的恶棍,却努力显得‘动人’。”他的妻子薇拉也多次写文称:“我还是很希望有人能注意到(小说中)那些充满疼惜的描写,注意到书里孩子的无助,她被迫与亨伯特相依为命的绝望处境,以及她那令人心碎却从未动摇的勇气。”
在亨伯特力量强大的叙述中,洛丽塔被遗忘了。正如作家阿扎尔·纳菲西所说,洛丽塔是双重层面的受害者,她不但被夺走了整个人生,也被剥夺了她一生的故事,“《洛丽塔》讲述的绝望真相不是一个肮脏的老男人强奸了一个12岁的孩子,而是一个人没收了另一个人的人生”。从此以后,我们只能看到亨伯特讲述的洛丽塔,而洛丽塔本人再无机会讲述她自己。
![]()
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个叫做萨莉·霍纳的女孩同样被这本叫做《洛丽塔》的小说所遮盖了,之后鲜少有人再记得这个女孩。在作者萨拉·魏恩曼看来,相较于洛丽塔,萨莉·霍纳可以说受到了三重伤害:弗兰克·拉萨尔撕裂了她普通的生活,一场车祸又匆匆结束了她的生命,然后她的所有经历被开采一空,搭建成小说《洛丽塔》的骨架,唯一提及她名字的一句话被塞进括号,数百万读者几乎无一人注意。作者说,在她为这本书做研究的几年里,她曾问过很多《洛丽塔》的忠实读者,是否注意到书中有提及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内容,答案全部是否定的。如今少数记得萨莉·霍纳的人,又有多少会通过《洛丽塔》来理解她,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禁锢?
在萨拉·魏恩曼看来,纳博科夫之所以如此急于撇清小说与现实事件之间的关系,除了我们前面讲到的为了避免争议,还有一点是一旦将小说和现实建立联系,承认小说从真实事件中窃取了灵感,似乎就动摇了小说的力量,或者说动摇了文学叙事的力量。可问题在于,文学叙事的力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我们常说文学是一种洗涤,是一种救赎,文学在一些时候确实如此,可《洛丽塔》和萨莉·霍纳绑架案提出的问题是,文学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借口,是狡辩,是一套掩饰罪恶的巧言令色?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想来也是一个很难有明确结论的问题,但它提示我们的是,文学从来就不是一个乌托邦,它脱离不了现实,也绕不开道德。当文学是一种救赎的时候,它似乎能照亮一个人的一生,而当它是一种巧言令色的时候,它又似乎能做到欺骗一整个世界。这就要求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以更谨慎和更独立的姿态面对文学。
不管《洛丽塔》是一部多么经典和著名的小说,也不管其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采用了多么高级和美妙的叙述,萨拉说她只想牢牢记住那个叫洛丽塔的女孩,和洛丽塔背后那个真实的萨莉·霍纳,不仅记住他们所遭受的伤害,也记住她们试图克服困境、挣脱牢笼,在颠沛流离的持续恐怖中幸存下来的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