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 65 岁,去年冬天突发脑梗,经过及时治疗后脱离了危险。出院时左边身子还不太灵活,手抓不住东西,走路也得有人扶着。回家后她特别着急,总想着 “多锻炼就能快点好”,每天早早起来就扶着墙来回走,还强迫自己用左手拿杯子、拧毛巾,结果没几天就累得胳膊酸痛,连正常走路都更费劲了,儿女赶紧带她去医院复查。
接诊的神经内科张医生告诉她,脑梗后的康复确实需要锻炼,但绝不能急于求成。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以为 “练得越多、越用力恢复越快”,反而容易伤到身体,甚至影响恢复效果。其实康复前先明确三个关键原则,才能少走弯路,让身体稳步好转。
![]()
先避开 “盲目锻炼” 的误区,别让努力白费
张医生说,像李阿姨这样急于锻炼的患者很常见,但不少锻炼方式其实是错的,不仅没用还可能有风险。首先要明确,脑梗后的锻炼不是 “力气活”,而是 “技术活”,得先搞清楚哪些事不能做。
比如有的患者刚能坐稳,就着急站起来练走路,没掌握平衡就往前挪,很容易摔倒;还有人觉得 “左手没力气,就多拎重物”,结果导致胳膊肌肉拉伤,反而更难活动。这些错误的锻炼方式,会让身体负担加重,甚至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其实脑梗后的锻炼,关键是 “对症”。比如手抓不住东西,先从握软球、捡豆子这些简单动作开始,慢慢增加难度;走路不稳,就先在康复师指导下练站立平衡,再一步步学走路。盲目追求 “快” 和 “多”,反而会拖慢康复进度,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
把握 “循序渐进” 的节奏,让身体慢慢适应
“康复就像爬楼梯,得一步一步来,不能想着一步跨好几级。” 张医生用通俗的话解释,脑梗后身体的神经、肌肉都需要重新适应,锻炼强度和时间都要慢慢增加,让身体有适应的过程。
比如刚开始锻炼时,每天可以只练 10-15 分钟,分 2-3 次进行,比如早上练 5 分钟握球,中午练 5 分钟抬腿,晚上再练 5 分钟坐姿平衡。如果练完后没有觉得累,第二天可以稍微增加一点时间,比如每次多练 2-3 分钟;要是练完后胳膊腿酸痛、浑身无力,就说明强度大了,得适当减少。
另外,锻炼的内容也要循序渐进。比如从 “被动锻炼” 开始 —— 刚开始手不能动,就让家人或康复师帮忙活动胳膊、手腕,促进血液循环;等能稍微用力了,再过渡到 “主动锻炼”,比如自己抬手、伸腿。只有让身体慢慢适应,才能在不受伤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功能。
![]()
做好 “基础保障”,为康复打牢底子
除了正确锻炼,张医生强调,脑梗患者的康复还需要做好两项 “基础保障”—— 控制基础病和保证营养,这两项没做好,再怎么锻炼效果也会打折扣。
首先是控制基础病。大部分脑梗患者都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基础病,这些病会影响血管健康,如果控制不好,不仅会影响康复,还可能增加再次脑梗的风险。所以康复期间,一定要按时吃药,比如降压药、降糖药不能停,还要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确保指标稳定。要是忘记吃药或者指标波动大,一定要及时跟医生沟通调整。
其次,需保障营养供给。身体恢复离不开充足的能量与养分,像蛋白质可助力肌肉修复,维生素能推动神经功能的复原,为身体康复筑牢根基。日常饮食需注重搭配。应多摄入鸡蛋、牛奶、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增加新鲜蔬果的食用量,以此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维持身体营养均衡。每日膳食,可清晨食一鸡蛋、饮一杯牛奶;晌午进食鱼肉或鸡肉;夜幕降临时,佐以一盘青菜。如此合理搭配,营养便较为均衡。营养跟上了,身体才有 “力气” 去恢复,锻炼起来也更有精神。
![]()
张医生最后提醒,脑梗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千万不要着急。只要先明确这三项原则,避开误区、循序渐进、做好基础保障,再配合康复师的专业指导,身体功能就会慢慢恢复。像李阿姨调整锻炼方式后,坚持了 3 个月,现在左手已经能自己拿勺子吃饭,走路也不用人扶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谨记,脑梗康复并无“捷径”可寻。唯有秉持科学之法,怀以耐心持之以恒,才是助力康复的上佳之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