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深圳市投资基金同业公会)
提到“攀登”,我们最先想起的,一定是珠峰——8848.86米的物理高度,是世界之巅,更是人类向极限宣战的精神坐标。但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止于攀登”,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手里、脚下:是突破自我的心理格局,是指引方向的理想目标,更是永不止步的“向上”信念。
01
物理高度:是看得见的里程碑,亦是精神的“第一级台阶”
珠峰的巍峨,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首次站上峰顶,背后是缺氧的煎熬、暴风雪的阻拦;在座的不少朋友亦感同身受。这攀登,从来不是“征服山”,而是跟“不敢试”的自己死磕。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自己的“物理高度”:
袁隆平院士蹲在稻田里,一蹲就是一辈子,从杂交水稻到耐盐碱水稻,把“粮食产量”的高度一厘米一厘米往上抬,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华为的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通宵,从5G技术突破到鸿蒙系统落地,将“科技自主”的高度从模仿改变为创新,从追赶提升到领跑。
这些高度,是灯塔,亮在眼前;更是台阶,垫在脚下。每一次抵达物理高度的过程,都在悄悄重塑我们的内心。真正的攀登,从来不是“一步登顶”,是我们在各自岗位上,把每一件小事做专、做精、做深、做透,一步一步向上走。
02
心理高度:是看不见的“拦路虎”,也是成长的“垫脚石”
曾有登山者说过:“在‘死亡地带’,真正要怕的不是缺氧,是心里的‘放弃’。”很多时候,挡路的不是山高,是我们自己。担心失败,不敢开始;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畏惧质疑,不能坚持。这才是我们要跨越的“心理珠峰”。
俞敏洪,“双减”颁布时,很多人说“新东方完了”。可他毅然捐掉刚刚置备的崭新桌椅,带着团队转型直播,从“教授英语”到“助农卖品”,他跨过的,不只是行业的坎,更是心中那道“怕归零”的坎。
爱迪生试了上千种材料才做出电灯,屠呦呦熬了无数日夜才提取出青蒿素。他们的成功,不是技术“突然开窍”,是心里的“韧劲”没断。
心理高度是看不见的壁垒,也是内在的格局。害怕失败?那就把失败当成“试错”;担忧质疑?那就把质疑化作动力。把心里的“坎”跨过去,将每一次“不敢”,变成“我能”的激励。
03
目标高度:是前行的“指南针”,更是价值的“定心丸”
珠峰为什么是圣地?不仅仅是因为它高,更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去到更高”的向往。我们心里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珠峰”。好的目标,从不是“别人去,我也去”,也不是“赚快钱、走捷径”,而是跟自己的初心、跟社会的需要,绑在一起。
陈行甲,从当巴东县委书记到转型公益,目标从来不是“求安稳”“图名利”,而是“帮更多人过上好生活”。离开官场,将“以他人为念”定为新目标,从零开始学习儿童心理辅导,背着干粮走访120多个村落,在小学开起心理课,两年里帮1200多个孩子找回笑容。
华大基因,从自费代表中国参与1%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啃下基因测序仪硬骨头,目标不是“赚更多钱”,而是“基因造福人类”,极大地降低了唐氏综合征新生儿出生率。
对个人,目标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与深度;对企业,目标高度决定了发展的格局与潜力;对国家,目标高度决定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各位朋友,攀登从来不只是“登顶那一刻的欢呼”,也有路中的风雪、脸上的汗泪、心里的干劲。人生可能会遇悬崖——工作遇挫、事业瓶颈;可能会遭风暴——行业变革、生活意外;但正是这些“艰难”,让我们的心中生出“不服输”的力量。
“不止于攀登”,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每天早上醒来,告诉自己“再往前一步”;是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是实现目标时,告诉自己“还有更高的山”。
就像攀登者所说:“珠峰永远在那里,而我们的攀登,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手上握着不同的“杖”,心中装着不同的“山”,但我们都有同一种“向上”的干劲。接下来的时间,愿大家聊得尽兴、想得透彻,把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登山蓝图”;把今天的启发,变成明天的“步伐”。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也祝愿在座的每一位——爬自己的山,走自己的路,见自己的风景,活成自己的“最高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