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香港影院上演了一场极具戏剧性的票房对决。 黄秋生主演的小成本犯罪剧情片《不赦之罪》与成龙主演的好莱坞制作《功夫梦2》同日上映。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不赦之罪》首日收获18.5万港币,位居当日票房榜第四;而投资巨大的《功夫梦2》首日仅录得4.7万港币,位列第六,甚至不及已上映月余的《水饺皇后》。 这场“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较量,瞬间成为港岛影迷热议的焦点。
![]()
票房逆袭的六日
《不赦之罪》上映前几乎无人看好。 这部由新人导演林善和谭善扬执导的影片,成本极低,主演黄秋生虽为影帝,却因个人争议一度被视为“无戏可拍”。 影片讲述了一位牧师在女儿遭难后,面对信仰与复仇的挣扎故事,题材沉重。 反观《功夫梦2》,背靠索尼影业,耗资约4000万美元制作,是2010年全球狂揽3.59亿美元的《功夫梦》的正统续作,成龙作为核心宣传点被推向市场。
![]()
上映首日,《疾速追杀外传:芭蕾杀姬》以75万港币的强势表现夺魁,《碟中谍8》位居第二,《星际宝贝史迪奇》列第三。 《不赦之罪》在强片环伺下拿下18.5万港币,成绩平稳。 而成龙的《功夫梦2》首日仅收4.7万港币,开局惨淡。 次日,《不赦之罪》再入账约10万港币,两日累计票房达47万港币;《功夫梦2》次日票房则下滑至约2.1万港币,两日累计仅6.9万港币。
随后的几天里,《不赦之罪》凭借观众口耳相传的“好故事、好演技”,票房一路稳中有升,六天后累计至135万港币。 而《功夫梦2》在工作日的单日票房已跌至3000美元(约2.3万港币)水平,上映七天后因上座率过低惨遭部分影院下架,最终香港总票房未能突破30万港币。
![]()
黄秋生:争议漩涡中的演技派
《不赦之罪》上映时,黄秋生已63岁。 2020年,他因在疫情期间赴台湾工作,被推至舆论风口浪尖,演艺事业受到重创。 港媒报道他曾“无戏可拍”,经济压力巨大,连跟随十年的助理也选择了离开。 他需要抚养三个孩子,面对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 2024年,他接下法国电影《艾曼纽》的配角,似乎预示着转机。 《不赦之罪》中,他饰演的梁牧师内心戏份极重,影评人评价其“把角色在宽恕与报复间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 2025年10月,他凭《今天应该很高兴》提名金马奖最佳男配角,这已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四次金马配角提名。
![]()
成龙:功夫巨星的香港滑铁卢
71岁的成龙仍活跃于银幕,《功夫梦2》本是他重返好莱坞的重要一步。 该片在北美市场表现不俗,首周末即斩获2100万美元,全球票房最终突破8500万美元,远超同期《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海外成绩。 然而,这部在海外被定位为“成龙电影”的作品,在香港却彻底遇冷。
观众发现,影片主打的是年轻演员王班的成长线,成龙饰演的韩师傅戏份仅占全片约20分钟,且缺乏标志性的高难度动作场面。 有影评指出,宣传中的“成龙主演”与实际情况的落差,让走进影院的观众感到失望。 此外,影片剧情被指过于老派,依旧是“少年学艺击败恶霸”的好莱坞套路,难以吸引看惯创新题材的年轻观众。
![]()
市场口味的悄然转变
2025年6月的香港影市,好莱坞大片仍具统治力。 《疾速追杀外传:芭蕾杀姬》凭借芭蕾与动作结合的创新设计,首日狂揽75万港币;《碟中谍8》则依靠阿汤哥的极限特技维持长线放映。 在此环境下,《不赦之罪》这类聚焦本土人文关怀的严肃题材,反而因其独特性获得生存空间。 业内人士分析,香港观众在商业片充斥的市场中,显示出对扎实剧本和精湛演技的渴望。
相比之下,《功夫梦2》被夹在中间,它既不像纯粹的好莱坞大片那样提供极致的视觉奇观,又失去了与本土观众的情感联结。 一部是投资仅4000万美元却全球票房成功的“国际大片”,一部是成本极低仅在本港上映的“小众文艺片”,两者在香港这个市场上的不同命运,勾勒出电影消费观念的变迁图景。
![]()
背后的产业现实
《不赦之罪》原是“总会拍电影”计划中脱颖而出的项目,得到古天乐的投资。 它的成功印证了小成本影片依靠口碑逆袭的可能性。 而《功夫梦2》的溃败,则折射出超级巨星和传统大制片厂模式在某些区域市场面临的挑战。 成龙电影近年在中国内地票房呈下滑趋势:2017年《功夫瑜伽》收17亿人民币,2024年《传说》仅8000万,2025年《功夫梦2》内地票房最终止步于约67万美元(约483万人民币),创下其近年新低。
灯塔数据显示,成龙电影的核心观众年龄中位数已达45岁,如何吸引平均年龄28岁的暑期档主力观众,成为巨大难题。 索尼影业对《功夫梦2》采取了差异化的宣发策略,在北美投入重金,成龙亲赴宣传,而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则近乎“裸发”,这直接影响了影片在华人地区的认知度。
黄秋生在《不赦之罪》中的表演被赞为“影帝级的回归”,影片的票房表现似乎为他的职业困境带来一缕曙光。 而成龙在《功夫梦2》香港遇冷后,其下一部作品能否重新赢得家乡观众的掌声,仍是未知。 当一部小成本文艺片在票房上击败了国际巨星的好莱坞续作,这是否仅仅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电影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决定观众走进影院的,究竟是熟识的明星面孔、震撼的视听场面,还是一个真正能触动心弦的故事? 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是追逐全球市场的普遍口味更明智,还是深耕本土特有的文化情感更具长远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