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安详离世。
八宝山的送别仪式上,翁帆的泪眼朦胧与沉静让人心疼。
可没过多久,遗嘱谣言又卷土重来,好在真相终究大白。
有人询问未来翁帆将何去何从,直到看到她接下来的行动,原来她已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
送别之后,谣言为何死灰复燃?
杨振宁先生的告别仪式定在八宝山大礼堂。
生前好友王宫保早早就确认了安排,来送的人挤满了现场。
49 岁的翁帆没说太多,就在《光 1 号报》发了篇短悼文。
《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二十一年的日子全在里面了。
![]()
可谁能想到,悼念的劲儿还没过去,谣言就冒出来了。
什么 “翁帆只获别墅使用权”“18 亿资产全归子女”,各种离谱说法在网上传得有模有样。
说真的,这些谣言早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2023 年就有人瞎编,2025 年先生刚离世,又有人借机炒作。
他们好像觉得,翁帆陪伴先生十九年,图的就是钱。
![]()
可稍微动点脑子想想,杨振宁先生早就把大部分资产捐给了教育事业,哪来的 18 亿存款?
翁帆之前在学术酒会上就澄清过,那栋所谓的别墅,产权是清华大学的,只是先生生前的学术住所。
他们夫妻日常开销之外,钱都用在了公益和科研上。
先生走后,清华更是直接甩出联合署名论文目录,21 篇论文证明翁帆是实质性学术合作者,不是什么 “花瓶”。
![]()
那些造谣的人,怕是连这些基本事实都懒得查。
清华还专门设了追思室,想致敬先生的人都能去。
截止到 10 月 21 日下午三点,校外就有超 4500 人预约。
大家都是真心怀念,哪像那些造谣的,净搞些没用的。
![]()
十九年相伴,她早已是学术同行者
很多人只盯着两人的年龄差,却忘了翁帆本身有多优秀。
她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从汕头大学英语专业起步,一路深耕学术从不停歇。
婚后这些年,她不是只做 “杨振宁的妻子”。
她编译过《曙光集》,合著过《晨曦集》,还翻译过冬奥宣传曲和 COP15 主题歌。
![]()
2019 年发表的几篇关于约翰・索恩建筑的论文,在学界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先生生前,她陪着出席无数学术活动,帮着整理资料、参与研究,那些联合署名的论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特别佩服她的一点是,面对外界的各种议论,她从来不多辩解,只专注做自己的事。
先生病重时,她悉心照料;先生离世后,她妥善处理后事,还撰文说先生 “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交出了满意答卷”。
![]()
这份从容和格局,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更难得的是,她拒绝了七位数的传记邀约,说 “学术研究是最好的纪念”。
这种不消费亡夫、坚守学术本心的态度,狠狠打了那些造谣者的脸。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走了,翁帆并没一直沉溺在悲伤里,而是走出了新的道路……
![]()
告别之后,翁帆带着期望继续向前
她接下了 “清华高等研究院史料整理” 项目,还计划写《梁思成与清华建筑系》。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也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
更让人振奋的是,剑桥大学向她发出了邀请。
明年她就要去英国当访问学者,还说这不是换赛道,是延长工作脉络。
![]()
带着清华的史料去剑桥,这学术路一下子就拓宽了。
其实杨振宁生前提过自己的期望。
他说 “将来我不在了,我支持你再婚”,还说有些事自己看不到,三四十年后让翁帆帮忙看。
这话里全是尊重和托付,也给了翁帆往前走的底气。
有人说她是 “学术守门人”,我觉得更准确的是 “学术传承者”。
![]()
她带着的不仅是史料,更是先生的科学精神。
剑桥给了她平台,清华给了她支持,而她自己的学术积累和语言功底,让她完全能胜任这份工作。
其实翁帆早就规划好了未来的路。
她要把先生的学术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要把中美科学交流的历史梳理清楚,还要继续深耕建筑史研究。
![]()
她最近还在学法语,就为了能读懂更多早期欧洲物理学文献。
这份规划和执行力,让人相信她一定能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
结语
遗嘱谣言平息,让我们看到事实终究不会被掩盖。
![]()
翁帆将带着清华史料赴剑桥,每一步都走得坚定又有力。
这样的她,值得所有人的祝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