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刘英
张东燕
磨难与亲情
1967年我出生的时候,父母都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爷爷张闻天和奶奶刘英当时在广东肇庆被监视居住。爷爷奶奶在同我父母通信时谈及在肇庆的生活很寂寞,像孤庙里的两个和尚,同时因为新疆的生活太艰苦,我父母决定把两岁半的我送到爷爷奶奶身边。
爷爷奶奶没有让我感受到他们正在历经磨难,在他们的羽翼下我快乐成长。每当别人问到我父母在哪儿,我总是开心地告诉大家:爸爸在新疆弹琴,妈妈在新疆跳舞。我对爷爷奶奶的爱和依恋与日俱增。有一次妈妈来肇庆探亲,奶奶说妈妈非常想我,让我晚上和妈妈睡,我抱着枕头在走廊里犹豫再三,还是回到了奶奶的床上。四岁多的时候爷爷奶奶带我去广州,我看上了天鹅造型的转笔刀,爷爷说这是削铅笔用的,你如果要了就得学写字啦。从那以后,爷爷写文章的时候我就经常趴在旁边学写字,爷爷让我看他中指上写字磨出来的茧子说:等你手上也有这样的包,你就长大啦。1976年7月1日爷爷去世,有个亲戚问:你知道爷爷叫什么名字吗?我说叫张普啊,我一直不知道这是爷爷“发配”到广东肇庆来时使用的化名。亲戚告诉我爷爷叫张闻天,是个伟大的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张闻天,我觉得新奇、陌生,和我熟悉的亲爱的爷爷很不一样。后来我才理解爷爷奶奶晚年就想做普通人,也希望我将来做个普通人,享受平凡的快乐。不过他们俩的意见并不一致,爷爷希望我当护士,奶奶希望我当老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爷爷奶奶获得了平反,由于爷爷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外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纪念他的规格很高。看了很多回忆他的文章、歌颂他的影视作品后,我问奶奶,爷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奶奶沉默了一会儿回答我:“你爷爷从来不在乎地位高低,是一个只要有工作就开心的人。”
我和奶奶一起生活了32年,2002年奶奶走完了她革命的传奇的一生。离开奶奶的日子,我常常想念她,总想在记忆中勾勒出奶奶完整的形象,但是我做不到。和当年奶奶聊爷爷的时候一样,我无法用几句话说清楚奶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凭记忆,奶奶给我留下了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侧面,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
刘英
忠诚与信念
奶奶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共产党员。奶奶对共产党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热忱、对党组织的信任超乎一般人的认知。她一辈子把党看得比什么都重。20世纪80年代,张闻天选集传记组要考证爷爷的历史、整理爷爷的文章,那时候复印机还没有普及,很多资料需要手抄,工作繁重。我想帮忙抄写,奶奶说:你不行,你不是党员。
奶奶是在1925年大革命的高潮中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她是湖南长沙人,3月份的一天,湘区党委给她发来一张通知,要她参加入校仪式。那时候党组织把加入共青团说成是入中学,加入共产党就是入大学。那天晚上奶奶和另外两个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屋子里一面小党旗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永不叛党。从此她矢志不渝地跟着党奋斗了一生,无论艰难险阻流血牺牲,都没有丝毫动摇过她的信仰。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潇湘大地,奶奶所在的湖南省委屡遭破坏,她身边的领导、同志纷纷被捕牺牲,奶奶因为去上海汇报工作,才躲过了追捕。在上海,周恩来考虑到湖南工作的凶险,有意留她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她拒绝了,坚决要回最危险的湖南。李维汉知道后对我奶奶说,你打了铁颈根(铁打的脖子),不怕杀头!中央说服不了她,最终还是同意她回湖南工作。奶奶知道回家乡的危险,但没想到危险会来得如此之快。她回长沙后到家里看了一眼,刚进家门,她母亲就把她拉到一边,告诉她:“家里不能待呀,有人常来查房,我对他们说你死在外面了。”她母亲还说:“现在你只有两条路,一条去自首,放弃你那工作。我知道你的脾气,你绝不会走这条路。一条就是被抓被杀,你是铁了心的,你走吧,走得远远的,妈不忍心看你死在我身边,妈受不了。”就这样奶奶匆匆忙忙地在家里吃了一口饭,拿上她母亲给的20块银元,在一片灰蒙蒙的雨雾中离开了家。她前脚才走,当天晚上警察就把他们家围了起来。奶奶虽然侥幸逃脱,但危险并没有过去。没几天湖南省委再次被反动派破获,奶奶的上级、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郭亮等省委委员先后都被捕牺牲了,只剩奶奶一人。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丝毫没有动摇奶奶坚如磐石的意志,面对血雨腥风,九死一生的她没有退缩。
湖南省委再次被破获之后,中共中央出于安全考虑和革命工作的需要,把我奶奶送到了苏联,她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来又去了东方大学。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但也身不由己被卷入了内部的斗争。当时在学校里中国学生因学制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部分学生主张学制四年,要培养中共的高级理论人才;奶奶和大多数学生认为要缩短学制,掌握必要的本领后尽快回国投入国内的革命斗争。这本来是正常的意见分歧,但是在当时苏共残酷的党内斗争背景下,变成了你死我活的路线斗争。最后对主张缩短学制的同学进行了清洗,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开除党籍,有的受到了严厉的党纪处分。负责甄别的一位50多岁的苏联老布尔什维克认为,刘英是在国内白色恐怖下经过考验的,她一贯对党、对革命忠诚,理应从轻发落。
在奶奶的心中,共产党是至高无上、无比神圣的。她传奇的一生,无论是在危机四伏的地下斗争中,还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抑或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恶浪里,党在她的心中永远稳如泰山。有一次我问奶奶,您这一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奶奶不假思索,铿锵有力地说了两个字:“信念!”
信任与友谊
对奶奶的另一个特别深刻的印象就是她交友特别广泛,朋友非常多。上至伟大领袖,下至后代晚辈,大家似乎都喜欢跟她交往。
提起奶奶的朋友圈,首先就不得不提她与毛主席的交往。他们是上下级,是师生,是同志,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是在中央苏区认识的,奶奶从苏联学习回来后分到中央苏区,在少共中央局做宣传和群众工作。奶奶和毛主席是很亲近的老乡,她和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是很要好的姐妹,因此她成了毛主席家里的常客。在奶奶的心目中毛主席不光 有雄才大略,知识渊博,通晓古今,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毛主席喜欢讲历史故事,也喜欢讲笑话,在中央苏区,哪里有毛主席,哪里总会爆发出笑声。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毛主席的诗词冠绝当代,而奶奶告诉我,其实毛主席写得最多的是打油诗,在中央苏区毛主席经常给同志们写打油诗,他写这类作品信手拈来,七步成诗,且妙趣横生。光送给奶奶的打油诗都有好多,可惜战争年代环境恶劣,一首都没有保存下来。
有一件事让奶奶没齿难忘。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奶奶第二次在于都扩红时,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层已经秘密决定实施战略大转移。由于这是在绝密的情况下部署的,奶奶完全不知情。一天毛主席匆匆找到我奶奶,开口就说,刘英同志,告诉你,马上回瑞金,有特别任务。奶奶不知道特别任务意味着什么,便回答说,扩红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走呢?毛主席见奶奶不肯走也不好说什么,带着警卫员先走了。奶奶心里正在嘀咕,就见到毛主席又折返回来,再次强调:“刘英你一定要走,不能不走,有特别任务啊!我也要回瑞金了。”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只能说这么多了,但可以看出毛主席心中记挂着这位老乡。果然毛主席走后不久,奶奶就接到直接上级的电话,叫她迅速返回瑞金。原来进行战略转移的任务已经下达,如果奶奶耽误了出发的时间就可能走不成了。
奶奶对毛主席了解得很深,她知道毛主席这个人重感情,谁要是对他好,他会记一辈子。虽然毛主席与我爷爷之间的分歧和误会很深,但只要奶奶写信求毛主席解决困难,毛主席都会批准。
奶奶和邓小平同志也相当熟络。他们在中央苏区一同工作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奶奶在少共中央,邓小平则是瑞金中心县的县委书记。1934年6月下旬,奶奶因为出色地完成扩红任务受到了表彰,她从于都回瑞金的路上正好碰到了邓小平,他见到奶奶伸出大拇指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得奶奶莫名其妙。邓小平兴高采烈解释道:“这是项英在政治局会议上说的,他夸奖你扩红搞得好,都登报了!”奶奶回到瑞金见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说起这件事,特别提到邓小平非常乐观。贺昌却瞪大了眼睛,一副惊讶的样子,他告诉奶奶:“邓小平正倒霉呢,他的中心县委书记被撤了,现在调到《红星》报当编辑了。”奶奶闻言也很吃惊,对贺昌说:“看他那个样子像一点事儿都没有。”这件事给奶奶的印象很深,她从心里佩服邓小平的豁达大度。
长征路上两个人又走在了一起,都在红章纵队。邓小平那个时候是中央纵队的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秘书长的担子就交给了奶奶。奶奶告诉我邓小平不像后来宣传的那样只有严肃的一面。其实邓小平是个乐天派,爱说爱笑,还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在长征的路上,大家都喜欢和邓小平一起走,听他讲故事,讲笑话,讲见闻。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个人各奔东西,但只要见面依然笑语连篇。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作为第二号“走资派”被批了好多年。1973年他再次复出,担任了党政军重要领导工作。远在广东肇庆的爷爷奶奶为此欢欣鼓舞。爷爷还说小平敏锐爽朗,解决问题果断,确实是个人才。
1978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为张闻天举办了追悼会,邓小平亲自致悼词。奶奶认为这是最高规格的悼念,为此她感到十分欣慰。
奶奶跟陈云同志的关系也非常好。略有不同的是奶奶和陈云的熟识多半是因为爷爷。爷爷和陈云认识得很早,是至交。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就一起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后来又一起到了中央苏区。两个人都是中央常委,在长征路上共同商量要解决“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让毛主席出来领导军事。当时的中共中央常委共有五人,除了项英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外,其他四人是博古、周恩来、张闻天、陈云。在一次常委会上爷爷率先提出了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组织问题,陈云坚决支持我爷爷的想法,之后又得到了周恩来的同意,虽然博古持反对意见,但少数服从多数,常委会最终决定在适当的时机和地点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个扩大会议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奶奶和陈云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78年中共中央为张闻天召开追悼大会前夕,陈云刚好不在北京,他特别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会议推迟几天,他一定要参加这次大会,并且为纪念爷爷题词“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此,会期重新作了安排,追悼大会最后由陈云主持,邓小平致悼词。
奶奶和杨尚昆同志既是君子之交,又是患难之交。20世纪20年代奶奶到莫斯科学习时,杨尚昆已经在学校当了教员,彼此之间都是真诚的朋友。那时李伯钊和杨尚昆是恋爱关系,奶奶和其他女生就借机开他们的玩笑。1959年庐山会议上,爷爷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停止了工作。回到北京后,爷爷认为自己不再工作了,就要求中央办公厅收回自己的小轿车。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立即作出了答复:闻天同志政治生活待遇一律不动。奶奶和杨尚昆再次相见是相隔了1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了。奶奶说再次见到杨尚昆他依然像过去那样豁达乐观,谈笑风生。此后他还为张闻天著作的出版、张闻天生平历史的考证出过很多力。
奶奶的朋友圈非常大,与许多老同志常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走动频繁。奶奶和王震同志在战争年代就交往,新中国成立后来往一直不断。王震认为自己是个大老粗,特别敬佩爷爷有文化。后来爷爷奶奶落难了,他毫不避讳,多次出手帮助。爷爷在肇庆写下的文稿没有人敢保管,王震说,放在我这里,看谁敢动!毫不在意由此可能会带来的巨大政治风险。奶奶和胡耀邦在瑞金中央苏区就是要好的同事和伙伴,奶奶说这个红小鬼有火一样的热情。奶奶和邓颖超、康克清、帅孟奇、陈琮英等一众大姐多年来情同姐妹、携手并进,在晚年还积极地为党的纪检事业、少年儿童教育事业、教师奖励事业奔走呼号、竭尽全力。
![]()
刘英(前右)与王震夫妇及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前左)合影
奶奶90多岁之后有那么几年,每年冬天在深圳她都要去看望老友习仲勋,而习仲勋也特别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凡刘英大姐来了深圳,一定要尽早通知他,他要先登门拜访。
![]()
刘英(左)和胡耀邦夫人李昭(右)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同志都喜欢同奶奶交往,其中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有一条我是有把握的,奶奶对人真诚、襟怀坦白、重情重义。
![]()
刘英和康克清(右)、帅孟奇(中)合影
严管与厚爱
奶奶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仅仅见过两次她掉眼泪。第一次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几十年的伴侣突然撒手人寰,让奶奶悲痛欲绝。还有一次是在奶奶读报纸时。她含着眼泪对我说,这个报上登的烈士夫妻是她参加革命时的战友,大革命失败后被捕,男人很快英勇就义,女人分娩之后也被拉上了刑场。奶奶说他们为了党的事业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也牺牲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是革命的幸存者,传承先烈们未竟的事业义不容辞,对党组织不能提任何个人要求。奶奶对烈士子女和革命的下一代倾注了许多心血,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支持。她对子女也充满关爱,这是她心田中最柔软的部分,但很少能让我们看出来。她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候甚至是严厉的。她从来不允许搞任何特殊化,要求我们夹着尾巴做人,不能给爷爷抹黑。
我爸爸读大学的时候给爷爷写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普通工农的子弟可以到边疆去,到农村去,而干部子弟必须去读书?他坚决表示要和工农打成一片,到农村广阔天地去从事生产劳动。爷爷和奶奶支持了他的想法。奶奶找了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的王震,王震说农垦第一师的领导正好在北京开会,要他帮助安排。一师领导让奶奶放心,他说:在新疆,阿克苏是烈马的意思,我们兵团人连烈马都降得服,教育您儿子没问题。您儿子如果大学毕业到我那里,就可以直接做干部,可他大学没有毕业,只能做普通的工人。我让他到农一师的广播站工作,大学生普通话又好,可以一边写稿子,一边播音,锻炼两年再提拔到干部的岗位上去。但是爸爸一门心思要到生产第一线,在广播站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坚决要求到戈壁滩上去放马。领导拗不过他,只能遂了他的心愿。爸爸因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牧马人。
1962年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困难,孤儿院里食物极度匮乏。康克清奶奶很着急,动员有条件的干部家庭收养一个孩子。对此奶奶是有顾虑的,自己已经50多岁了,加上爷爷庐山会议受批判,收养一个孩子恐怕力不从心。但当奶奶了解到孤儿院里的孩子没有吃的,面临生命危险时,心又软了,派警卫员从青岛孤儿院带回来了一个严重营养不良的三岁小姑娘。爷爷和奶奶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张小倩,就是我的小姑。小姑到家之后瘦得皮包骨,肚子却大大的。医生说里面都是蛔虫,奶奶立即给她驱虫,打下七八十条。又为她里里外外做了新衣服,还买了拨浪鼓。小姑特别珍惜食物,掉到地上的饼干渣都毫不犹豫地捡起来吃掉。爷爷和奶奶对小姑喜欢得不得了,爷爷看书的时候也要抱着她一起看。奶奶则在教育上面花了许多心思。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小姑很快胖了,高了,茁壮成长起来,爷爷和奶奶给了她家的温暖,小姑也把欢笑撒进了这个家的每个角落。
特殊时期,奶奶内心的那片柔软就不自觉地展露出来。“文化大革命”突起,爷爷和奶奶的境遇越来越糟糕。为防不测,她把自己的全部存款8000多元取出来做了分配,其中4000元给了我爸爸,2000元给了我上海的姑妈一家,还有2000元分给了其他亲戚。奶奶告诉他们自己和爷爷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这些钱是最后一次帮助大家的。奶奶一辈子养育了爷爷的妹妹、爷爷的外孙女、我爸爸、小姑、我,还有我女儿。很少有人想过在众多养育的后代中,有几人同她有血缘关系?奶奶伟大的母爱超越血缘!
好奇与童真
奶奶出生在长沙的名门望族,她的家族在100年之内出了8个进士,22个举人,是不折不扣的书香门第。奶奶也是妥妥的“学霸”,生长在封建家庭的女孩子本来是没有上学机会的,但奶奶偏不向命运低头,一再要求去读书,最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才进了学堂。在学校奶奶展示出惊人的聪慧,因为成绩太出色,上到二年级就直接跳到了五年级,算是“撑杆跳”,在高年级奶奶依然拔尖,一直在学校保持着前五名的好成绩。可能是家族传统和遗传基因的结果吧,奶奶一辈子爱读书,爱思考,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走上什么岗位都出类拔萃。
![]()
本文作者和奶奶刘英合影
奶奶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于新生事物很敏感,而且这种好奇不仅仅停留在兴趣,如果有可能她还会去尝试。早年在中央苏区她对炸弹特别好奇,不惜违背共产国际代表的命令去偷看,差一点被枪毙了。之后奶奶不吸取教训,依旧对新生事物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一个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1987年底,有一天我放学回来,刚进家门奶奶就笑眯眯地迎出来,说今天我请你去吃肯德基。我感到很吃惊,奶奶怎么会知道肯德基?当时中国才刚刚引进美国快餐,也就是在北京的前门开了第一家。奶奶不仅得到了消息,而且要亲自去尝一尝。于是我挽着奶奶真的就去了,那一顿饭奶奶吃得相当满意,并不是因为肯德基有多好吃,而是奶奶又尝试了世间的一个新生事物—洋快餐。后来我还带着奶奶尝试了方便面,方便面煮得软烂,特别合她的口味。
生活中的奶奶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她喜欢买东西。20世纪50年代初她从东北回北京开会,看上了宾馆漂亮的热水瓶。那时候供给制不发钱,她就找会务组商量,能不能不吃饭,把饭钱发给大家,最后她如愿买到了心心念念的热水瓶。奶奶有的时候会依据自己的审美给我买一些衣服,基本都是自作主张,不同我商量。如果看到我对买来的衣服非常满意,她会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如果看到我不穿,她就会生气,声称以后再也不给我买东西了,但是在这一点上奶奶从不守信用,一定还会有下一次,再下一次。奶奶喜欢逛商店,90年代末我刚学会开车,有天下班偷偷带着奶奶去逛庄胜崇光,我们吃了酸奶冰激凌,味道好极了。第二天秘书责备我不该独自带奶奶出去,毕竟她已经90多岁了。奶奶知道后告诉我:不管她,我们以后继续。奶奶对商店里出现的新产品,无论是家用电器、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她都看得很仔细,经常会买一些新产品回来,用得好就推荐给她的朋友们。她说逛商场是最好的消遣,不仅能满足好奇心,而且能通过商场这个窗口观察世界。她要看商品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工艺的进步,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从商品中观察发展趋势、社会导向和存在的问题,逛商店也是她的一种社会调查研究。
![]()
本文作者和奶奶刘英、丈夫范昀、女儿湉湉合影
到了晚年,奶奶的性情有了些许的变化,她对重孙子辈的孩童完全没有了对儿孙辈的严要求,我觉得她甚至有点溺爱。我女儿湉湉两岁多的时候淘气,喜欢爬到沙发上往下跳,带她的小保姆在门口竖起了一个手指,这是数一,数到三就要批评了,湉湉看见就委屈哭了,奶奶迅速过去把门关上,跟湉湉说:没关系,继续跳!每次客人来,奶奶就抱着她跟别人显摆,我这个孩子可好了,可聪明了,可听话了!客人顺着她也夸孩子。客人走了她又和我们说,你看孩子多好,客人都夸她乖、聪明。
奶奶离开我20多年了,按照中国人的老话说,已经走远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她老人家依然那样鲜活,无论走多远,背影永远是清晰的。
今年是奶奶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她!
![]()
来源:中共党史出版社(载《百年潮》2025年第10期)
作者:张东燕(刘英孙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