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阳光正好,58岁的李大叔在社区广场下了几盘象棋。回家刚准备起身,脑中一阵眩晕袭来,得扶住椅子才站稳。他一脸自嘲地对老伴儿说:“唉,又是忘吃降压药了吧!”
可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旁边的大爷见状悄悄提醒:“药吃没吃记清楚就行了,还能头晕成这样?”
偏偏,当晚李大叔去社区门诊问诊,医生听完他的描述却一脸严肃:“可惜啊,如果再早点重视,问题或许没这么严重。”他的话瞬间让李大叔心头一紧,难道,这背后的健康隐患远比“药没吃”严重?
![]()
你是否也有过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的经历?很多人总以为和高血压、降压药有关,但真实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站起来头晕,其实医学上叫“体位性低血压”,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体中非常常见。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的临床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4.7%曾出现不同程度体位性低血压症状,但仅有不到三成人能正确识别其危险性。
什么叫体位性低血压?
简单说,人在从坐位或卧位突然站起时,血液会因重力暂时“下沉”到下肢,这时候如果血管调节能力变差,大脑就会因为短暂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倒。
![]()
对于年纪偏大的朋友来说,自主神经功能减退、血管弹性下降、脱水、用药不当等都会增加风险。
反之,如果每次头晕都归咎于降压药没吃,很容易错过早期疾病信号。
协和医院研究还发现,不少冠心病、脑供血不足患者最初表现就是偶尔头晕,而被忽视后往往延误了治疗。
大脑短暂缺血风险飙升。长期反复“站起来头晕”,意味着大脑供血调整能力下降。2021年哈佛医学院统计,反复体位性低血压者,脑卒中发生率竟高出普通人42.7%,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的中老年人。
![]()
跌倒和骨折风险陡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有近35%的60岁以上老人因突然头晕跌倒,发生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而由此造成的并发症更是老年健康杀手。
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频繁的低血压发作,会让心脏超负荷运作,久而久之加速动脉硬化。2019年《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数据就指出,有此症状者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提升29.3%。
好消息是,80%以上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通过规范生活习惯及科学用药,可以显著减少头晕发作和其相关风险。
别等健康敲警钟才重视,从日常点滴做起:
起身慢一点,分三步走。从卧位先坐起,等10-20秒再慢慢站立,给身体缓冲时间,能有效减少大脑缺血的突发概率。
控药稳压,定期监测。用药更要谨遵医嘱,特别是服用降压及利尿药者,应坚持定期测量血压。控制好血压波动,能显著降低头晕和跌倒风险。
补水补钠,按需合理膳食。老人群体易脱水,建议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低盐饮食基础上,若医生建议可适当补充少量盐分。
此外,适量锻炼(如散步、拉伸)有助于增强下肢血管调节功能,但锻炼后同样要注意休息与站立顺序,防止意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