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场决定几十万人命运的战争,它的走向,并不是在炮火连天的前线决定的,而是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在几句交锋里就定了下来。
1938年夏天,东京的天气又闷又热。
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那间气氛能把人压垮的会议室里,三个跺跺脚就能让日本陆军抖三抖的大人物,正为了一件事僵持不下。
这事儿,就是谁来当新组建的第11军司令官。
这个位置可不一般,它是接下来“武汉攻略战”的总指挥,是插向中国心脏的一把尖刀。
这把刀由谁来握,直接关系到这场仗怎么打,甚至日本的国运。
会议桌两头,坐着的是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和参谋次长多田骏。
一个代表皇族,是面子,也是天花板;一个掌握着参谋本部的实际运作,是里子,也是发动机。
俩人就这么顶上了。
闲院宫亲王看中的人,是下村定。
这人的履历拿出来,那叫一个漂亮。
一路从陆军大学尖子生干到参谋本部作战部长,是典型机关里泡出来的“精英”。
在亲王这种老派贵族眼里,武汉会战这么大的阵仗,计划都是参谋本部这帮精英做的,那让精英里的精英去指挥,不是理所当然吗?
逻辑上没毛病。
可多田骏当场就给他顶了回去。
理由很简单,就一句话:“下村定没打过仗。”
这话可不是瞎说,是戳到了下村定的肺管子。
下村定这半辈子,基本都在地图室和办公室里跟文件、图纸打交道,真正在一线带兵的经验,撑死也就是当过联队长。
联队长手底下多少人?
一个军司令官又要指挥多少人?
![]()
让他从一个理论家直接跳到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总司令,去打一场押上国运的硬仗,多田骏觉得这跟赌博没两样,而且是拿整个日本陆军当赌注。
当然,桌子上的理由是一回事,桌子下的想法又是另一回事。
多田骏看不上眼下村定,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这人太傲。
下村定是参谋本部里冉冉升起的新星,平时走路都带风,别说其他同事,就连多田骏这个顶头上司,他都未必放在眼里。
公事上的顾虑加上私底下的不爽,让多田骏的反对态度变得异常坚决。
既然把亲王的人给否了,多田骏也得拿出自己的人选。
他推举的是陆军大学校长塚田攻。
给出的理由是“这人稳重,能力也强”。
这话听着挺冠冕堂皇,其实潜台词也简单:塚田攻这个人,对他多田骏够尊重,听话。
问题来了。
你仔细扒拉一下塚田攻的履历,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他跟下村定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也是常年在参谋本部和军事院校里转悠,同样没指挥过一个师团。
让一个笔杆子去换另一个笔杆子,这不等于换汤不换药吗?
都属于纸上谈兵的“学院派”,谁也不比谁更高贵。
这下好了,会议室里的空气彻底凝固了。
亲王有人选,次长也有人选,谁也说服不了谁,谁的官阶也不足以直接压倒对方。
这就像两头牛在独木桥上顶住了,谁也过不去。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一直坐在旁边没怎么说话的人,慢悠悠地开了口。
这人是新上任的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
他轻轻敲了敲桌子,说:“两位都别争了,要不,考虑一下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这个名字一出来,就像在死棋里突然投下了一枚活子。
![]()
在最初的候选名单上,他排在第二位,夹在下村定和塚田攻中间,看着就像个凑数的。
可板垣征四郎接下来摆出的几条理由,却让闲院宫和多田骏都没了声音。
第一,冈村宁次懂中国,是个“中国通”。
板垣说,这人前前后后跑了18趟中国,不是旅游观光,而是搞所谓的“实地考察”。
中国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他比很多中国人自己都熟。
第二,履历完整。
从联队长到师团长,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虽然没当过旅团长,但指挥链条是完整的,没断过档。
第三,有实战经验。
在伪满洲国那会儿,他指挥过关东军“围剿”东北的抗日义勇军,知道枪林弹雨是什么滋味。
第四,也是最要命的一条,他对即将开打的华中战场,熟得不能再熟。
早在1925年那会儿,他就给当时的军阀“五省联帅”孙传芳当过军事顾问,长江中下游那一片,他用脚丈量过。
这四条,每一条都像一记重拳,正好打在下村定和塚田攻的软肋上。
但板垣征四郎心里头,还有一层更深的算计,这事关乎他自己和背后一个群体的荣辱。
板垣征四郎本人,就是一个老牌特务头子。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部把他和矶谷廉介、土肥原贤二这些搞情报、玩阴谋出身的将官,一股脑推到了一线当指挥官。
结果呢?
现实狠狠地抽了他们一巴掌。
矶谷廉介在台儿庄被打得灰头土脸,板垣自己指挥的第5师团在忻口、临沂也碰了一鼻子灰,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更是在兰封会战中差点被薛岳包了饺子。
事实证明,搞特务工作是一回事,指挥千军万马打仗是另一回事。
这批“特务将军”在前线的集体吃瘪,让板垣征四郎在陆军内部很没面子,地位也开始动摇。
他急需要一个“自己人”,在战场上打个翻身仗,证明他们这个“特务系统”出来的人,不光会搞阴谋,也能打硬仗。
![]()
冈村宁次,就是他选中的这把“刀”。
一个隐藏得比他、比土肥原都更深的同类。
说起冈村宁次的间谍生涯,那可比板垣他们要“高明”得多。
他不像土肥原那样一脸“我是特务”的张扬,而是常年戴着一副“军事顾问”、“中国友人”的面具。
他最成功的一次潜伏,就是在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部队里。
孙传芳早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冈村宁次正好是他那时候的区队长。
靠着这层“师生”关系,孙传芳把冈村宁次当成上宾,好吃好喝供着,还让他当自己的首席军事顾问。
冈村宁次也确实会做人,他不像其他日本顾问那样趾高气扬,反而表现得谦逊温和,尽心尽力帮孙传芳练兵,很快就取得了孙传芳的绝对信任。
可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
有一次,冈村宁次在书房里练字,兴致来了,写下了一首怀念日本早期特务组织“玄洋社”元老根津一的俳句。
孙传芳身边懂行的幕僚一看,心里咯噔一下。
“玄洋社”是干什么的?
那是日本最早针对中国搞渗透和情报活动的间谍老巢。
冈村宁次公开推崇它的头头,这心思还不明白吗?
这些人赶紧劝孙传芳,说这个人留不得,得赶紧让他走人。
可孙传芳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一笑而过,根本没当回事。
他为这份盲目的信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冈村宁次顶着孙传芳军事顾问的帽子,打着帮孙传芳勘察防区的旗号,在中国腹地大摇大摆地进行地形测绘。
到了1926年,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孙传芳的部队兵败如山倒。
冈村宁次一看,孙传芳这艘船要沉了。
就在南昌城破,孙传芳本人狼狈逃命的混乱关头,冈村宁次没跟着跑。
![]()
他趁乱溜进了孙传芳的司令部,把他惦记了很久的一样宝贝偷了出来——一份当时中国最详尽、最精确的华中地区军事地图。
他抱着这份地图,从容地登上了长江上的日本军舰,回到日本后把地图上交给了参谋本部,为此获得了五万日元的巨额奖赏。
这份地图有多精细?
据说连南京龙潭码头附近长江水下的水深和暗流漩涡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
后来北伐军将领白崇禧等人看到这份地图的复制品时,都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份由背叛换来的地图,在十几年后,成了日军发动武汉会战最重要的行动指南。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1938年东京那间闷热的会议室。
板垣征四郎当然不会把冈村宁次偷地图这种不光彩的往事拿出来说,但他强调的每一条优势,都和冈村宁次这段不为人知的间谍生涯紧密相连。
闲院宫亲王和多田骏都不说话了。
他们都不是傻子,心里跟明镜似的。
眼下这个僵局必须打破,仗不能不打。
如果他们再否决板垣的提议,三个人选都泡汤,那武汉攻略战就得推迟,这个责任谁也背不起。
既然自己的马都跑不出去,那不如就坡下驴,接受一个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的第三方人选。
这在官场上,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于是,在这场由皇族、参谋本部实权派和陆军大臣三方势力的角力中,下村定和塚田攻的鹬蚌相争,最终让冈村宁次这个藏在暗处的渔翁,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消息传出后,塚田攻大受刺激,他把落选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师团长履历,于是只当了9个月的陆大校长就急匆匆地跑到第8师团去当师团长“补课”,想把这个履历上的短板补上。
而冈村宁次,这个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笑容的间谍,就这样凭借着他对中国的深度了解、无可挑剔的履历,以及最关键的,在权力游戏的最后一刻,来自特务系统领袖的致命一推,稳稳地坐上了那个能决定侵华战争走向的关键位置。
这次任命,让一个骨子里是间谍的人,站到了侵华战争最残酷的前台。
他带着那份十几年前亲手偷来的地图,指挥着三十多万大军,扑向了长江沿岸的中国心脏地带。
参考文献:
[日] 稻叶正夫 编纂,《冈村宁次大将资料》,原书房,1970年。
![]()
[日] 额田坦 著,《陆军大将多田骏》,芙蓉书房,1979年。
[日] 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 著,《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朝云新闻社,1975年。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