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夜,重庆桂园的台灯只剩昏黄一圈。蒋介石忽然将一份电稿推到王世杰面前,低声丢下一句:“这几行字,你来签。”电稿里夹着“外蒙古现状予以维持”八个字,括弧之外再加“蒙古人民共和国”五字,看似平淡,实则将中国领土拱手送出。王世杰迟疑片刻,提笔落款。墨迹尚未干,他已意识到这一步日后必招骂名,却已无路可退。
倒回四十多年,1891年,王世杰出生在湖北崇阳一户清寒人家。年轻时的他沾着辛亥风潮的硝烟,守过武昌城墙,也在黎元洪都督府担过秘书。一场“二次革命”扑灭理想,他远渡英伦、法兰西,揣回了伦敦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两张烫金文凭。彼时的他认定,美国“三权分立”与英国“议会政治”才是现代国家的脊梁,对孙中山倡导的“五权宪法”兴趣寥寥。
1920年代,北京大学法科教室里,他与李大钊讨论宪政,与胡适、林语堂在《现代评论》上交锋。课堂之外,他也暗暗琢磨政治舞台。1927年,宁汉分裂的烟尘让他看清:留在武汉只会被左派架空,去南京或许能“匡扶时局”。于是,他携手蒋介石,成了南京政府最早的法制局长。彼时颁行的《反革命治罪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也因此给他贴上“反动法律匠”的标签。
1929年他兼任武汉大学校长,心里却放不下权力。蒋介石每到汉口,总要请他“授课半日”。久而久之,校长职务成了遮风挡雨的招牌,真正的舞台仍在南京政坛。1933年,他被胡适举荐接过教育部长的印信。半年不到,国民党元老们以“学者治教,轻政务”为由将他赶下台。挫折伴着机遇,蒋介石随即安排他出任军委会参事室主任,从此跻身核心幕僚团队。
抗战年月,王世杰最大的兴趣已不在法条,而在外交。他自认“国际联盟条约订得滚瓜烂熟”,每天翻阅外电,自诩“熟读欧洲政局”。军委会上,王宠惠一句话颇酸:“我做外交部长,最大障碍不是主席而是王世杰。”对任何公函,他总有不同意见,最后干脆直接插手。他的用人标准“学识高于经验”,于是胡适进驻华盛顿;郭泰祺、钱端升接连走马上任。胡适提出“四不主义”,不谈借款、不谈军援,让蒋介石急得直跺脚;郭泰祺公款买公馆、周末黄山泡温泉,引得委员长日记里连写“无耻”;钱端升更离谱,代表团赴伦敦前竟给英方写信指责重庆政府“反英”,结果中英关系雪上加霜。
![]()
王世杰本人也屡出“惊人之论”。欧洲局势紧绷时,蒋百里判断“欧战有利我”,他却断言“一旦欧战爆发,三月亡国”。应对方案竟是再度搬出国际联盟第十六条,寄望各国经济制裁日本。苏联提出军事援助,他想出“苏借美款再转贷中国”的曲线操作,还要求莫斯科提供“志愿技术部队”。这些构想听上去理性,现实却毫不买账。
![]()
1945年3月,外电传来《雅尔塔协定》细节,蒋介石派宋子文、蒋经国远赴莫斯科。谈判桌上,当苏方坚持“外蒙古独立”写入条约时,宋子文犹豫了。蒋经国急电重庆,蒋介石却认定“外蒙早非我有”,只剩落款难题。宋子文不愿背锅,辞呈拍案而去。两天后,王世杰披挂上任,带着“既成事实”签字。史书翻到这一页,外蒙古离心独立的戳印点名是他。
1946年,《中美商约》草签。其内容在通商、航运、关税等方面处处倾斜美国。王世杰仍旧执笔。一众中央社记者围堵在官邸外,刘建群怒指其鼻:“你我订‘平等’条约,你吃我一碗,我吃你三碗,这叫平等?”这番话如寒风刮过,他却只能苦笑。
![]()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欲扶他做行政院长,他坚辞不就。理由简单:当年帮老蒋办成的事,光环在蒋;办砸的事,黑锅在己。1953年,台当局以“舞弊”名义将他查办,昔日红人沦为闲人。此后的二十八年,他守在淡水小楼,写书、读史、偶尔忆汉口老友。自知声名狼藉,他再不碰政务。
1981年,王世杰病危,嘱家人立碑只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一个曾在国民政府最高层呼风唤雨的人,临终却只愿以“校长”自居。外人或许讥笑他“幡然悔悟”来得太迟,然而在他自己看来,那方校园才是人生最干净的角落。
有意思的是,他的学术著作《比较宪法》早年对“五权宪法”只字未提,政治生涯却始终围着蒋介石的“五权”打转。兜兜转转一甲子,他才发觉:光靠纸面上的国际法与抽象的宪政理念,扭不过现实的铁拳。对40年代中国外交的屡次误判,也许并非智识不足,而是他始终想用课堂里的逻辑去丈量枪炮下的世界。试想一下,若当年他只做武汉大学的王校长,历史课本里大概不会留下那抹尴尬的签名。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