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 3 公里的路,30 万村民血汗钱,11 年等待,10 位参与集资的村民带着遗憾离世 ——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四川宜宾叙州区赵场街道青龙村 10 组的真实故事。修一条水泥路本不该是难事,在这里却成了几代人迟迟无法兑现的承诺。
![]()
青龙村 10 组有 59 户、约 200 人,常年依赖一条 2009 年由企业修建的 3 米宽毛坯公路。这条路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每逢雨天泥泞不堪,面包车打滑、三轮车翻沟成常态,小轿车根本不敢进村。为改变困境,村民 2014 年按每人 600 元集资,2022 年又追加每人 1000 元,两轮共筹得 30 万元。这笔钱对偏远山村家庭而言,是实打实的血汗钱。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2022 年集资时,已去世村民被村民代表大会认定按 “半个人头” 出资 500 元,家属需补缴费用。
![]()
钱交了,工程却一再搁置。村民代表多次询问进度,答复从 “2024 年下半年动工”,先后推至 2025 年上下半年,最终竟延至 2026 年。面对质疑,青龙村负责人解释,3 公里道路硬化报价每公里 96 万至 103 万元,总造价约 300 万元。村民自筹的 30 万元已存入街道办财政所 “专款专用”,叙州区交通部门每公里补助 25 万元,合计 75 万元,剩余 200 万元缺口需街道办自行筹措。因这条路未纳入 2020 年 “金土地项目” 规划,加上基层财政紧张,上级专项资金申请至今无果。
![]()
这并非不愿修,而是卡在了 “程序” 与规划上。类似村级道路项目若未列入年度建设计划,即便部分资金到位也难立项开工。更扎心的是,相邻村民小组道路早已硬化通车,唯独 10 组被反复搁置,这种落差让村民失望不断累积。2014 年首次集资时,依托 “一事一议” 政策仅完成块石和碎石铺设,后续硬化工程因未纳入更大规划停滞,暴露了基层执行链条的脆弱。
![]()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已达 97.3%,绝大多数村庄早已告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但青龙村 10 组这样的 “最后一公里” 盲区仍存在。30 万元集资款长期沉淀在财政账户,2023 年村民曾要求退款,经户长会议决定暂不退还,需等待补助资金到位,这种 “冻结式管理” 加剧了干群信任危机。
![]()
11 年间,10 位参与集资的村民未能等到水泥路通车便已离世。这像极了付了装修定金却十年未动工的房子,人老了、走了,承诺仍未兑现。“一事一议” 制度初衷是 “群众筹资 + 政府奖补” 解决民生难题,但若筹资易、落地难,机制公信力便会大打折扣。
![]()
300 万总造价对街道办虽非小数,但 2014 年启动项目时为何未同步争取规划纳入?2022 年二次集资时为何无法给出明确时间表?面对资金缺口,是否尝试过整合乡村振兴资金、打包申报等渠道?这些疑问尚未有明确答案。
基层财政压力与程序合规固然重要,但民生无小事。解决出行难题不应只 “等政策”“等资金”,分段硬化危险路段、联合周边小组打包申报等方式,都是可探索的破局之路。
![]()
如今,30 万元仍静静躺在账户里,本该化作连通外界的坦途,却成了村民心头的疙瘩。十年间,孩子长大、老人离世,村庄在等待中渐失活力。这条路修的不仅是水泥,更是人心与基层治理的信用。
若你是青龙村村民,这笔集资款该继续等下去,还是要求全额退还?这早已不是简单选择题,而是关于信任、耐心与尊严的考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