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大事
文章2000字,太干了,别噎着。
这个地方创新药可能会有一个反弹。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品种,他都不会一路直线下跌,下跌的过程中,都会有反弹。
创新药已经跌了比较久了,最近几天有异动,我感觉反弹也要来了。
之前中美之间由于打关税战,导致了港股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调。但是现在随着双方的见面,短期内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之前比较担心的外资,又开始回流到了港股。
而且消息面上创新药也有好消息,2025年10月30日,北京召开了医保的谈判,首次正式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这能有效的缓解高价值创新药的支付压力。
而且最近信达、恒瑞的业绩也不差,从政策端来看,上面依旧对创新药呵护有加。
创新药A股和港股都有,港股弹性要高一些,而且是T+0。比如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场外联接基金:025221)跟踪的是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指数成份股中囊括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创新药龙头企业,在把握“港股+创新药”主线方面曾有着良好的表现,深受市场关注。
目前来看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上周五底部出现了大阳,今天又顶到了20日线,如果能突破20日线的话,这里应该能有一个反弹。
![]()
上周的时候,我已经买了一点创新药,目前小有收益吧。
不过任何操作都是有风险的,大家还是得按照自己能承受的风险来,有人亏几个点就受不了了,那就适合买债券之类的。
今天和大家聊点科学。
A股最近炸锅了,说是中国85后教授在Nature上发了篇重磅论文,连辉瑞制药的高管都惊呼杰作。
但你去网上一看,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要么堆砌术语,要么夸得云里雾里。
我不信邪,直接去把审稿人的一手意见扒出来了:
![]()
![]()
这份文件里面记录了四位国际顶级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真实交锋。
看完之后,我才明白这事儿到底有多牛。
故事要从10月28号凌晨说起
Nature杂志上线了一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
作者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85后教授张夏衡。
四位审稿人里,有两位署了名:Scott Bagley和Wesley Pein,他们一位是辉瑞制药的研发负责人,一位是辉瑞的高级科学家:
![]()
![]()
他们在审稿意见里只用了四个字评价:真正的杰作。
![]()
能让制药巨头的研发负责人这么形容,这背后是一场化工行业静悄悄的革命。
因为一个140年的老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全世界的化工厂生产药品、染料、农药,都离不开一种叫芳香胺的化学原料。要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就得经过一道叫"重氮化"的工序。
这套方法1884年发明,用到现在。
![]()
为什么140年没人改?
因为太危险!这道工序会产生一种叫"重氮盐"的中间产物,震一下可能爆炸,热一下也可能爆炸。全球化工厂每年都有因为它出事的。
![]()
有化学圈的网友吐槽:"脑袋正常的人都不会尝试直接浓硝酸浓硫酸"。
但没办法,化学家们找不到更安全的路。
然而,张夏衡团队找到了!
他们用一种叫"N-硝基胺"的新物质替代了重氮盐,不但更安全,效率还更高。
审稿人说:"操作简单,能立即被全世界实验室采用。"
![]()
审稿人为什么说这是"杰作"?
我仔细看了审稿人的评审意见,他用了三个关键词:适用范围惊人地广,对药物分子特别友好,能大幅加速新药研发。
![]()
具体怎么加速?
药企开发新药时,要同时合成几十上百个相似的化合物,看哪个效果最好。传统方法因为危险,很多结构不敢试。新方法来了,相当于把药企的试错空间直接大幅提升!
![]()
审稿人还特别提到,这个方法已经做到了公斤级验证。
因为很多实验室里牛的反应,一放大就完蛋。而张夏衡团队直接做了公斤级实验,证明这方法不是纸上谈兵,是真能进工厂的。
从商业原料到高端产品,一锅搞定
论文中反复提到"一锅法"和"氯代吡啶"(lǜ dài bǐ dìng)这两个词。
一锅法是说,传统工艺要分好几步,每步都要分离、纯化,费时费料。
![]()
而新方法能把好几个步骤连起来一锅搞定,成本直接大幅降低。
"氯代吡啶"是农药和药物工业的基础原料,全球每年用量数以万吨计。审稿人特别提到:"从商业原料直接制备氯代吡啶",这对产业链的冲击可想而知。
![]()
审稿人还列举了一长串应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方法不仅实验室能用,工厂也能用;不仅做一种产品,能做一大类产品。
当然,氯代吡啶也不是万能的。
有位审稿人说这个方法不会被用来大规模生产成品药。
![]()
为啥?因为过程中可能产生微量致癌物,药监部门管得严。
但他话锋一转:"它会是新药研发早期阶段的梦幻工具。"
![]()
意思是,在最烧钱、最需要效率的研发阶段,这个方法价值连城。等到真正量产的时候,可能还得用传统工艺。
另一位审稿人也提醒,这个方法对亲核试剂有要求,碱性太强的不行。但他说:"有局限性很正常,关键是效果摆在那儿。"
![]()
审稿人和作者还吵了一架
审稿文件里最有意思的,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交锋。
有位审稿人质疑论文里关于反应机理的说法,觉得证据不够充分,建议要么补实验,要么把话说得温和点。
作者最后选择了后者,承认这不是一篇机理研究。
![]()
还有位审稿人问了个细节问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会不会捣乱?作者回答说确实有微量影响,但问题不大。审稿人又建议试试酒精行不行,作者一试,还真行,收率51%。
![]()
这种来回过招,才是真实的科研过程。不是一稿过,而是反复打磨出来的。
这就是中国化学研究的高光时刻!
审稿文件里有句话:"作者们坦承这是偶然发现,这种诚实令人耳目一新。"
![]()
意思是,张夏衡团队没把这个包装成精心设计的催化体系,而是说这是个偶然发现。
但关键是,他们把偶然发现开发到了极致——100多个实验,公斤级验证,机理研究,该做的一样没落下。
从产业角度看,中国在精细化工领域长期受制于国外专利。
这次不一样了,核心专利在我们手里,产业链优势也在我们这边。
辉瑞的研发总监都说真正的杰作,这不是客套,是真正的技术认可。
140年的旧工艺被打破,新规则正在建立。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站在了规则制定者的位置。
我把审稿文件扒出来,就是想告诉你:
这事儿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硬核突破!
这对A股的化工板块来说,也是难得的利好!
这事儿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亦不容小觑!来星球,我们告诉你咋影响、影响啥!
星球已开,内含实盘。
了解详情请点击:
下面两个小号,一个说公司,一个说基,建议动动您发财的手指两个都关注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