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在甘肃的茫茫戈壁,中国悄无声息地办成了一件颠覆世界认知的大事,一个让西方同行都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能量魔方”就此诞生
这彻底撕碎了我们脑子里那个根深蒂固的老观念,核电站,不都得建在海边吗,没水怎么行
所有人都以为,没水的地方就是核能的禁区,但中国偏偏就在这片干旱的大地上,打下了一座未来能源的基石,这背后,藏着一盘惊天动地的大棋
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非要去鸟不拉屎的戈壁滩上折腾,答案其实很扎心,因为我们被人卡住了能源的咽喉,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太难受了
咱们国家,在核能这块有个巨大的短板,那就是缺铀,非常缺,缺到什么地步呢,九成的原料都得从国外买,别人的脸色,就是我们能源安全的晴雨表
每年,我们对铀矿石的需求量高达四万吨,可自家地里刨出来的,满打满算也就四千吨,剩下的三万六千吨,每一个字都写着“进口”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纳米比亚,这些国家的名字,成了我们核电站运行的生命线,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供给了我们超过六成的量,中核集团甚至不得不远赴他乡,拿下人家最大铀矿的一半股权,才换来一丝心安
但这种心安,太脆弱了,就像把自家的米缸钥匙,交到了邻居手上,人家哪天不高兴了,咱们十四亿人可能就得跟着勒紧裤腰带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更换一种燃料,我们是在更换一个被别人卡住咽喉的时代
面对这种局面,有网友就问了,那咋办呢,难道就一直这么仰人鼻息下去吗,不,咱们的科学家早就开始寻找一条能彻底翻盘的路
这条路,就藏在一个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字里——“钍”,这玩意儿,才是我们真正的底牌,压箱底的宝贝
![]()
看到这,肯定有老铁要问了,这“钍”是个什么宝贝,听着这么厉害,咱们家里有矿吗,别急,答案可能会让你激动得睡不着觉
有,不但有,而且多到你无法想象,咱们国家已经探明的钍矿储量,超过一百四十万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足够我们全体国民,敞开了用两万年
这简直就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别人求之不得的稀罕物,咱们脚底下到处都是,这下,能源的饭碗,终于可以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了
钍本身其实不能直接发电,它就像个老实的庄稼汉,得有人去点化它一下,科学家们用的方法,就是用中子去“轰”它一下
这一轰可了不得,老实的“钍”摇身一变,就成了高效能打的“铀-233”,这可是顶级的核燃料,能量十足,而且干净利落
有了这座甘肃的“点金石”,我们就能源源不断地把自家地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变成驱动国家前行的黄金能源
谁说大国重器必须临海而居,在戈壁大漠照样能升起中国的能源太阳
这玩意儿还超级安全,咱们总担心核电站会出问题,毕竟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阴影还在,万一断电了,冷却跟不上怎么办
钍基熔盐堆,根本就没这个烦恼,它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熔盐,就算在五六百度的超高温下,也能自己稳定地流动散热,根本不需要外部的水来给它降温
打个比方,它就像一口自带风扇的锅,火再大,它自己就能呼呼吹风降温,永远不会烧干锅,从根子上杜绝了类似福岛那样的堆芯熔毁事故
这种极致的安全性,让我们有了在任何地方建设核电站的底气,无论是新疆的沙漠,还是内蒙的草原,只要国家需要,能源之光就能照亮每一寸土地
说个可能让你更自豪的冷知识,其实最早琢磨这套技术的,是美国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就搞过熔盐堆,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放弃了
他们没走完的路,我们不仅走通了,还直接走到了世界的最前面,这就是后发优势,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智慧
从此,中国的能源饭碗,必须也必然要端在我们自己手里
有了这股来自西部的强大电流,我们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有了更澎湃的动力,东部地区的打工人们,再也不用太担心夏天开空调电费猛涨了
更重要的是,那些耗电巨大的“算力猛兽”,比如超级计算机和大型数据中心,终于可以放心地向西部转移,你每一次刷短视频的流畅,背后可能都离不开这座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