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2027年是儿科服务年,旨在进一步扩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增强服务能力。《福建省健康儿童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将“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作为核心任务。
近年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泉州市新生儿救护中心)以医改为抓手,织密危重新生儿“生命防护网”,为全省新生儿救治服务体系完善提供“泉州方案”。
首创转运系统 打造“上车即入院”生命线
“胎龄23周的早产儿,产妇已进产房,需立刻转运!”今年3月的一个深夜,泉州市新生儿救护中心接到南安市某医院紧急求助。新生儿科住院总医师洪文烽与值班护士15分钟内整装出发,抵达时孩子已娩出,全身发绀,当地医护正开展复苏。
洪文烽立即加入,为孩子气管插管、接入呼吸机,孩子的血氧与心跳很快平稳;护士同步开通静脉通路,随后全程监护血氧、保暖补液,确保孩子平安抵院。
经125天精细化治疗,这名泉州地区胎龄最小、体重最低的新生儿顺利出院。
“转运车就是移动ICU,我们有强大的团队支撑,所以我心里很有底。”在NICU工作6年的洪文烽说。
![]()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新生儿科带头人陈冬梅团队
自2008年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2016年升级为24小时免费服务)以来,该中心已累计完成转运16527例。
“早产儿‘黄金一小时’关乎生命!”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瑞泉介绍,团队秉持“上车即入院”理念,构建快速响应机制,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ECMO、CRRT技术,年收治新生儿3500余名,抢救成功率99.2%,转运覆盖泉州及周边省市。
![]()
医疗之外,温暖延伸:该院2017年成立全省首家母乳库,2021年设立省内首个“早产儿防治与研究慈善基金”,为困难家庭早产儿撑起“保护伞”。
多学科协作 守护“早到天使”全周期
“孩子终于脱氧,能自由呼吸了!”今年6月,早产儿聪聪(化名)的妈妈在微信上向王瑞泉报喜。
半年前,这名胎龄25周的宝宝因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陷入危急,医院新生儿科联合心脏外科、麻醉科、彩超科组建MDT团队,术后助其闯过呼吸、营养、感染等难关。
出院后,团队持续指导家长,协助聪聪逐步脱离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如今,聪聪已成活泼好动的“小调皮”。
![]()
▲聪聪一家和王瑞泉主任合影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期间,该院新生儿科开展新生儿腹膜透析等5项新技术,填补泉州空白;全国新生儿协作网数据显示,该院超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列全网第二;今年,《早产儿一体化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孩子出院不是终点。”王瑞泉说,科室通过专人提醒随访、微信群答疑,今年还为特殊家庭提供母婴延伸上门服务,开展沐浴抚触、智护训练等,让健康守护“不打烊”。
资源下沉 惠及更多基层患儿
“孩子大便不带血丝了!”在南安市妇幼保健院陈冬梅名医工作室,王女士向坐诊的工作室专家王瑞泉诉说道,语气里满是安心。此前,她两个多月大的女儿呕吐、便血,王瑞泉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并制定方案,几天后孩子症状好转。
数据显示,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南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累计诊治823例。医院还在帮扶下建成新生儿科、儿科病房。
“以前,我们对新生儿复苏抢救还很生疏,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南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黄慧萱医师说,如今,科室已能独立完成新生儿常见疾病治疗,新生儿复苏、气管插管、脐静脉置管及无创呼吸机应用等操作。目前收治的早产儿最小胎龄为30周。
目前,泉州妇幼已与5家基层医院共建新生儿科名医工作室,联合27家医院成立新生儿专科联盟,推动“专家下沉、技术植入”。
![]()
▲双科主任基层指导
以新生儿科的成熟经验为支点,医院还建成院际转运—急诊—ICU一体化儿童救治体系,协助泉州26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建设儿童重症监护室,缓解基层儿科“看病难”。
王瑞泉表示,下一步,科室将持续完善危重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向上对接上海技术、选派骨干进修,向下深化专科联盟、推进技术下沉与基层培训,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与科研,不断开展新技术,为全省新生儿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通讯员:何毓慧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