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愚人节那天,刊出两则敢玩火的假新闻,可他们的玩笑,竟意外成了预言?一九四六年四月一日,上海报界两家报社,《上海时报》和《辛报周刊》,同时登了“重磅消息”——一个说军阀冯玉祥要飞美国考察水利,一个说抗战接收队长姜公美因贪污被枪决。可等到几年后,这俩事儿竟都真成了现实,搞得人直呼:这愚人节,不愚人。
先说冯玉祥访美那出戏。《上海时报》当日头条赫然写道:“冯玉祥昨飞抵沪,明将赴美学习水利,郭沫若、史良亦同机来沪”。编辑还附赠一首打油诗:“东方巴黎十年别,市民依旧在哭泣。但愿美国回来时,人人都有饱饭吃。”这诗调侃得让人信以为真。可问题是,冯玉祥早就被蒋介石软禁在重庆,军统特务一刻不离身。可当消息一出,上海滩闹翻了:有人打给军统,听说大师兄真溜出去了;有人给重庆打听,才知道他还在渝城。再后来,南京蒋府竟拍板:既然说他要访美,还是让他真走一遭吧。于是七月初,蒋介石签发命令,“派冯委员赴美考察水利事宜”,一笔六万美金的路费当场批下。那一刻,谁能想到愚人节的笑话,居然成了国家决策?有评论说:蒋介石怕公开杀害这位“结拜大哥”,对他软硬兼施,却被一则假新闻给逼着真办了访学——你说荒唐不荒唐?
![]()
而《辛报周刊》的那条“姜公美已被枪决”新闻,更是把人给吓懵了。消息说,原先专门给人刻伪公章的匠人出身,战时成了军统中尉情报员、又是上海第一批接管日伪财产的宪兵队长,因贪污罪被押往重庆,昨天在法庭枪毙。老百姓一听,倒街放鞭炮,唱起大戏,欢天喜地庆贺“奸宦”落马。可真相是,当时姜公美在重庆吃了两次“审讯官的苦头”,都以“于抗日有微功”被放了出来。法官们还主张无罪,一拖就是好几个月。《辛报》编这条新闻,无非想“给他个下马威”。没想到,五月下旬,沪淞警司庭判他徒刑五年;更没想到,到了十月中旬,陈诚一句令下,直接把姜公美改判死刑,执行不日。那时候谁也没弄明白,他的“微功”哪去,贪污案里到底有没有黑锅?可报纸上那条愚人节假新闻,无疑给了高层下手的借口:一开是玩笑,最后竟成了真刀真枪的死亡判决。在蒋家内部,要是案子拖久了没人关注,他也很可能只吃两三年牢饭,可偏偏愚人节这条动静,把民意狠狠推上来,政治人物就扭不过弯。
![]()
愚人节原本是西洋“胡闹”传统,中国人本不习惯开这种玩笑,可那两家报纸偏偏选了这天当幌子。可见他们手里早有“眼线”,线索一早都摸准了。只是不确定是真是假,就压着不敢发。可一到四月一日,压根没人想到这是西方节日,就当头条往外一丢。想来有趣:一张报纸的头条,能成公权力的“催化剂”。冯玉祥的访美梦,姜公美的生死劫,二人起初都不过是报门弄虚的把戏,结果变成了现实的铁律。
那年上海,人们对报纸是有迷信的。信息太匮乏,传闻就靠纸媒。愚人节这种来自西方的怪节,还没来得及在舆论场里安家,大家就把它当成“新闻日”了。不止老百姓信,连军统高层、蒋介石身边的讨论,也是猜真假、找人证。弄到最后,政府干脆回应:既然都登出来了,就照办不误。很难说这是奉公,还是怕丢面子。
有意思的是,冯玉祥出发前还特意接受记者采访,说是蒋介石亲自邀他:“抗战胜利,治河才是大事,多学外国经验,‘大哥’你先走一遭。”冯玉祥一听正中下怀,马上点头。曾经被蒋介石软禁的人,突然被夸尊重,二话不说就答应——这翻转怕是老天都想不到。可姜公美那边,却永远没机会见到“假新闻成真”的喜剧收场。他被枪决,屠刀就这么砍下,谁也没等到什么迟到的赦免。
有一人帮助国家决策,却被媒体的玩笑,硬生生逼着成行;有一人仗着功劳苟活,偏因假新闻被踩进死胡同,这两个命运的交织,像极了一场荒诞剧。可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上海那座对新闻最敏感的城市。有趣?荒唐?可怜?我们都能在这故事里看到同样一句话:信息的力量,可以翻天覆地。逗趣的愚人节?可别惹得政治人物当真。信息一旦传播,就像病菌,一不留神,就会蔓延开去。
![]()
愚人节教训,到底是让人长记性:开玩笑要先想后果。更要让人警觉——在新闻背后,谁在操纵舆论的开关?谁在给信息加码减量?一张报纸的头条,可能就是一个人命运的转折。今天回头再看那纸刊,没人还当它是玩笑。它成了上海报业史上一则惊心动魄的注脚,也成了对“信息即权力”最具戏剧性的证明。
![]()
信息来源:民国报史汇编;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近代报业志》;邓子恢:《国民党内政秘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