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0日至24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4级1+3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二十名优秀学子,在国际部刘芳老师和王春芳老师地带领下,怀揣着对新知的渴望和对友谊的期待,跨越山海奔赴香港,与姊妹学校香港九龙工业学校师生携手开展了以“科创赋能·文化共鉴·同心致远”为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
![]()
五天的时光里,两校师生在课堂互动、文化探寻、历史追溯与温情陪伴中,编织起跨越地域的情谊纽带,也让北京五十七中师生收获了一段满载成长与感悟的珍贵旅程。

01
初遇:以礼相待,友谊启航
10月20日下午,交流活动在香港九龙工业学校温馨热烈的欢迎大会中拉开帷幕。
![]()
香港九龙工业学校胡丽蕴校长首先登台,细数学校在工科教育、特色课程领域的探索与优势,言语间满是对两校交流的殷切期待。我校国际部刘芳老师则代表五十七中,表达了对此次交流的珍视,期待同学们在互动中收获知识、缔结真挚友谊。
![]()
![]()
真挚的致辞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温暖的基调,也让两校师生的距离悄然拉近。
随后两校学生代表介绍学校,活动成为京港师生彼此了解的重要窗口。香港九龙工业学校学生代表深入分享工科教育特色与课程体系。我校学生代表也展示了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成果,两校办学风貌在交流中愈发清晰。京港学生代表们活力满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校园生活、分享兴趣特长,青春的气息在礼堂中交融,陌生感渐渐消散。
![]()
![]()
我校教师代表向香港九龙工业学校校长赠送精心准备的字画与礼品,笔墨间的文化韵味与真挚心意,传递着跨越地域的友好。校际交流礼物的互赠,以及学生间充满童真与善意的小礼物交换,让每一份心意都成为友谊的见证。
![]()
![]()
![]()
![]()
欢迎仪式后,在香港九龙工业学校师生的引导下,我校学子参观了工艺教室与STEAM教室:在工艺教室,亲手触摸香港同学制作的印章,感受传统工艺与教学结合的魅力。在充满科技感的STEAM教室,先进的实验设备、创新的教学场景让同学们直观体会工科教育的独特之处,不少同学还与香港同学热烈交流科创想法,思维的火花在不经意间迸发。
![]()
同日,刘芳老师还与香港九龙工业学校的老师们围绕“科创赋能·文化共鉴·同心致远”主题开展教育研讨会,就中外教育资源共享路径、跨文化视角下的课程建设、学生全球领导力培养模式等议题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挖掘可借鉴的课程模式与实践经验,为两校教育合作搭建专业交流桥梁。王春芳老师也参与两校化学学科教学教法交流,分享我校高中学段化学教学经验,与港校教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创新路径,为教学实践注入新思考。
![]()
![]()

02
探索:知行合一,多维成长
10月21日,我校师生开启了跨越课堂的求索之旅,从香港九龙工业学校的实践课堂,到香港大学的学术殿堂,再到数码港的科创生态,全方位感受香港教育的多元魅力。
上午的课堂体验充满惊喜与启发。物理课上,老师没有直接灌输“蒸发吸热”的抽象原理,而是用酒精湿布包裹温度计,引导同学们观察刻度变化——当红色液柱缓缓下降时,课本上冰冷的公式瞬间有了温度。化学课上,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紫色与黄色的光焰在水皿中跳跃,原本晦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同学们深刻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
![]()
![]()
![]()
![]()
![]()
![]()
临近重阳节,两校学生还一同参与福袋制作,从裁剪、翻转到缝合,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让友谊在协作中愈发坚固,更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践行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
![]()
当天下午,师生们奔赴香港大学,在优秀学长的带领下漫步校园。在这座学术殿堂里,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融随处可见,对知识与真理的执着追求、包容开放的治学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也让大家对高等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傍晚时分,被誉为“香港硅谷”的数码港迎来两校师生的身影。作为推动香港科技创新与数码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数码港不仅有先进的硬件设施,更有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圈——同学们在参观中了解科技与AI应用的前沿动态,感受香港依托国际化视野与完善法律体系打造科创中心的决心,也为自己的科创梦想注入新的灵感。
![]()
![]()
10月22日,文化与历史成为交流的关键词。上午,两校师生走进深水埗社区这一人文教育基地,开展社区文化与田野调查。在香港同学的热情讲解下,我校学子穿梭于市井街巷,记录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感受快节奏生活背后的城市脉搏。从商业文化的差异对比,到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同学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学会用多元视角解读城市文化逻辑。
![]()
随后参观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虽占地面积不大,却以丰富的展品与古墓实景还原,展现香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而“小而精致”的设计理念,也让同学们对香港“高效空间利用”的城市特色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
下午,维多利亚港畔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成为两校师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走进展厅,“紫禁万象”展区以建筑模型与文物并置,瞬间唤起同学们对北京中轴线的记忆。多媒体互动装置更让太和殿榫卯结构变得可触可感。“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区通过科技与传统结合的场景复原,让大家沉浸式体验清代宫廷生活。乾隆书房的细节还原更是带来全新视角。“凝土为器”展区的陶瓷珍品令人惊叹,从唐三彩到明清官窑,尤其是与北京故宫镇馆之宝遥相呼应的北宋汝窑天青釉盘,两件珍品同属宋代汝窑精粹,让同学们在文物中读懂古代文人的雅致风骨。此外,展示明清军事与科技的展区、融合古今美学的饰品展区、依托3D数字光影呈现传统纹样的沉浸式展区,以及承载捐赠者心意的丝织品展区,都让两校师生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创新表达。站在博物馆露台眺望维港夜景,同学们愈发清晰地感受到:香港故宫是连接京港两地文化的枢纽,让紫禁城的故事在香江之畔焕发新生。
![]()
![]()

03
共情:传承精神,传递温情
10月23日,我校师生与香港九龙工业学校伙伴一同踏上“追寻历史足迹、传递人文温情”的旅程,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深化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理解。
上午,两校师生开展“重走中山足迹”近代史迹交流活动。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诵读先生“天下为公”的名言,深入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历程。随后,师生们还走访了同盟会招待所旧址、“四大寇”聚所杨耀记旧址、《中国日报》报馆旧址等孙中山史迹径重要节点——在同盟会招待所旧址,感叹革命先驱隐姓埋名的勇气;在杨耀记旧址,感受青年志士畅谈革命的豪情;在《中国日报》报馆旧址,认识舆论斗争对革命的重要意义;在杨衢云遇刺处,体会革命历程的残酷与悲壮……每一处旧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香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让爱国情怀在心中愈发坚定。
![]()
![]()
![]()
![]()
![]()
![]()
![]()
![]()
![]()
![]()
![]()
![]()
下午,两校师生前往颐和园护老中心这一志愿服务基地,开展“京港同心·文化共融”长者关怀活动。走进护老中心,同学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福袋,与长者们亲切交谈。听长者讲述香港的发展变迁,分享人生经历与生活智慧。向长者介绍北京的文化特色与校园生活,在轻松的对话中打破地域与年龄的隔阂。当长者们接过福袋,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时,那份真挚的情感瞬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房。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践行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在代际交流中传递人文关怀,为京港同心之谊增添了温情的注脚。
![]()
![]()
![]()
![]()
![]()

04
惜别:情谊永续,未来可期
10月24日,五天的交流活动迎来尾声,却也成为两校友谊延续的新起点。上午,“足迹留痕,同心远航”姊妹校交流总结汇报活动在香港九龙工业学校举行。我校师生与香港伙伴一同梳理交流成果。学生代表们分享五天来在科技探索、文化感知、历史学习、志愿服务中的收获。讲述从陌生到熟悉的友谊故事,畅谈对“同心”内涵的理解。大家还展示了交流期间的学习成果与才艺,每一份分享都充满真诚与感动。
在欢送仪式上,香港九龙工业学校胡丽蕴校长再次表达对未来的期待,期待两校延续合作、开展更多交流活动。盼望两地青年能持续互动、携手成长,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
刘芳老师也代表五十七中,对香港九龙工业学校的周到安排与热情接待致以诚挚谢意,盛赞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期待未来能邀请香港师生到 57 中做客,让对方感受北京校园的生活与文化,让双向的交流持续下去。
![]()
香港同学们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北京文化与校园生活的浓厚兴趣,纷纷期待明年能到北京五十七中回访交流。我校同学则深情回顾五天的点点滴滴,感谢香港伙伴的陪伴与照顾。
![]()
才艺表演环节,气氛达到高潮。香港同学献上精湛的器乐演奏,悠扬的旋律传递不舍之情。我校同学集体唱响《我爱你中国》,深情的歌声中满是爱国情怀。北京同学还用粤语演唱了歌曲《海阔天空》。当熟悉的粤语前奏响起,全场师生不约而同跟着合唱。歌声、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两校友谊最动人的见证。
![]()
![]()
![]()
仪式最后,香港九龙工业学校校长为我校交流同学颁发了证书。一张张充满笑容的合影,将五天的美好记忆永久留存。
![]()
![]()
![]()
![]()
![]()
会后的篮球友谊赛,成为两校学子释放活力、深化友谊的舞台。赛场上,双方队员奋力拼搏。同学们不气馁、不放弃的坚韧精神令人敬佩。彼此的呐喊助威、赛后的击掌拥抱,都让友谊在竞技中愈发深厚。
![]()
![]()
五天的京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时光虽短,却在两校师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促进了京港教育文化交流,更让两校缔结了深厚的友谊,为未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科创赋能·文化共鉴·同心致远”的主题所言,未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与香港九龙工业学校必将以此次交流为新的起点,在教育合作、文化传承、科创探索等领域持续深耕,让友谊之花常开不败。共同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而努力,书写京港教育交流与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
![]()
![]()
从深水埗街头蒸腾的烟火气里,我们触摸到香港最鲜活的市井脉搏;在李郑屋汉墓斑驳的石壁间,我们似乎聆听到千年历史的回响。一巷一墓间,香港的生活温度与历史厚度愈发清晰。
午后走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柜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时空的信使。从商周青铜到明清瓷玉,它们静静诉说着香港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血脉羁绊。这份联结让自豪感在心底升腾,也让我们真切惊叹于香港 “融汇古今、包容中西” 的独特文化气质 —— 传统在此扎根,多元在此共生。
参观途中,我们与香港同学并肩驻足,听他们讲街头老店的故事、聊对本地文化的理解,也分享自己眼中的家乡与文化记忆。不同的视角在交流中碰撞,陌生感渐渐消融,深厚的友谊就在这些真诚的对话里悄然生长。
这一天的经历,不仅让我们的视野越过山海、看见更丰富的世界,更在心底筑牢了文化自信。我们愈发明白,中华文化从不是孤立的星火,而是在不同土地上共同生长、彼此照亮的璀璨星河。
![]()
一周时光匆匆,却在记忆里刻下了香港独有的模样。它是步履不停的国际都会,高效的节奏里藏着无数机遇;也是藏着温度的街巷城邦,茶餐厅的烟火、邻里间的寒暄,都让人文暖意触手可及。两种气质交织,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段交换生经历,像一扇突然推开的窗。窗外不仅有不一样的城市风景,更有多元文化碰撞出的新视角。它让我跳出熟悉的生活圈,学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倾听差异。用更积极的姿态接纳不同 —— 这份对世界的新认知,比任何见闻都珍贵。
如今回望,这段时光已化作行囊里的收获。未来的路途中,我会带着这份视野与感悟,继续朝着目标往前走。心始终向着远方,脚步也会始终坚定,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把这段经历酿成继续前行的力量。
![]()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历史潮头,这段交流经历让我更加笃定:我们这一代青年,不只是国家进步的见证者,更是扛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参与者、建设者。无论是投身大湾区的科创产业,为技术突破贡献青春智慧;还是深耕文化领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活力,我们都有广阔天地可展所长。
我们正处在一个交融共生、大有可为的时代。未来,我们会带着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多元,以更广阔的视野瞭望远方;会在文化互鉴中筑牢自信根基,在科创浪潮中勇攀卓越高峰。更会与同辈携手同心,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用奋斗一笔一划,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华章。
![]()
和香港同学相处的这段日子,打破了我对 “地域差异” 的固有想象。原本以为成长背景不同会带来隔阂,却发现我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如此相似。聊起喜欢的书籍、想探索的领域时,总能瞬间找到共鸣。
这次旅程让我真切感受到,真正的友谊从不会被距离或环境束缚。哪怕生活习惯里藏着各自的成长印记,只要愿意放下预设去倾听、带着尊重去理解,心与心之间就能架起一座稳固的桥。
香港于我而言,也不再只是地图上一座繁华的城。它是课堂外的另一所学校,教会我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也让我在与不同背景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了理解与共情,这份成长比任何风景都更珍贵。
![]()
这趟旅程里,最让我心头一暖的,是对香港历史与人文脉络的深度触碰。走进香港大学,百年校园的红砖建筑间仍飘着学术的沉静气息;踏上孙中山史迹径,每一块石板都在默默诉说着先辈的革命足迹 —— 循着这些印记,我们慢慢读懂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
转过繁华街巷,深水埗的市井烟火又带来另一种感动:街角摊贩的吆喝、茶餐厅的热气,勾勒出最鲜活的生活肌理。而香港故宫展厅里,文物流转的光泽又将香港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结清晰呈现。两种风景交织,让香港的多元魅力愈发立体。
更难忘的是亲手制作手工艺品,再将这份心意送到安老院长者手中的时刻。或许语言有别,或许成长背景各异,但当长者接过礼物时眼中的笑意,当指尖传递的温度融化陌生,我忽然明白:跨越地域的温情与关怀,才是最无需翻译的交流桥梁。
![]()
从李郑屋汉墓的静穆石壁,到香港故宫文物的流光溢彩;从深水埗街头摊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到孙中山史迹径上被岁月磨亮的斑驳石板 —— 香港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将时间的褶皱轻轻抚平,让不同时空的印记清晰呈现。
这段旅程里,最触动我的从不是某一件具体的物件,而是这座城市里无处不在的 “共生智慧”。茶餐厅里,粤语的鲜活、英语的流畅、普通话的亲切,交织成日常对话,不刻意、不突兀;老街区旁,百年骑楼与玻璃幕墙并肩而立,传统与现代互不打扰却彼此映衬。
这份交融从不是简单的妥协与拼凑,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它敢于让秦汉的文明基因与当代的都市节奏对话,也愿意让东方的生活美学与西方的文化元素共生。正是这份包容与底气,让香港的魅力跨越了地域与时代。
![]()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们在香港研学中展现的成长与蜕变,内心充满感动与欣慰。这五天,远不止一次旅程——它是一场沉浸式的成长课堂,一次跨文化的心灵对话,更是一次责任与情怀的悄然播种。孩子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行动诠释包容,用真诚收获友谊。
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精心策划与全程守护,让“读万卷书”真正化作了“行万里路”的生动实践;感谢香港九龙工业学校师生的热情接纳,让课堂延伸至海港,让友谊跨越山海。
更要为我们的孩子们点赞——你们不仅带回了知识,更带回了视野、责任与家国情怀。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栋梁,正从这样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行走中悄然长成。
——高一1+3(1)班 武珈同妈妈
当孩子背着行囊踏上前往香港的交流之旅时,我心中既充满期待又略有牵挂。五天后,看着他带回来的合影、纪念品,听着他兴奋地分享见闻,我由衷感到这次学习,是一次远超预期的成长洗礼。
其中最让我欣慰的是,这次交流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结合。从观摩香港课堂的互动教学,到参与STEAM空间的科创研讨;从在李郑屋古墓探寻历史根脉,到在香港故宫感受文化传承;更可贵的是,孩子们能走进社区参与长者关怀服务。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体验,让“爱国爱港”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了对两地社会真切的理解与情感的联结。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这样的交流活动,是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香港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给予年轻一代最好的礼物。它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同为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与血脉相连。
——高一1+3(2)班 钟悦鸣妈妈
看着孩子们唱响《我爱你中国》时眼里的光、脸上的真挚,我想这份从心底流淌的家国情怀,远比任何一张成绩单都更让我们家长与老师动容,也更值得骄傲。我们更坚信,研学点亮的这束 “高光”,不只是当下的记忆,更会化作一盏灯,长久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路。
特别感谢学校用心搭建了这样宝贵的平台,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触摸更广阔的世界;也感谢老师们全程的悉心守护 —— 从行程安排到思想引导,正是你们的付出,让这段旅程既安全又充实。作为家长,我们也会全力配合学校,把这次研学的收获好好守护。鼓励孩子把所学所感慢慢内化成日常里的行动力,让责任担当真正落地生根。
更盼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旅程,既能带孩子们开阔眼界,也能滋养他们的心灵,让成长路上多些这样温暖又有力量的印记。
——高一1+3(3)班 邢轩滈妈妈
香港研学结束,孩子回来给我和爸爸兴奋的讲述这5天的精彩,我们津津有味地听,并由衷地感慨学校对此次研学活动安排的用心和巧妙。
数码港,让孩子们触摸到了香港面向未来的脉搏。这里汇聚的科创激情与前沿构想,展现了这座城市不甘于仅做金融中心,更欲在数字时代浪潮中引领风骚的雄心。这份“未来感”很快在香港大学的古老建筑与学术氛围中找到了根基。港大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的积淀。参与关怀长者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对“老有所养”的切实努力。而深水埗的考察则更为直接,老旧唐楼与霓虹招牌交织出的市井烟火,呈现了香港在光鲜之下面临的居住与贫富差距的现实……一个多元化的香港在孩子绘声绘色的描述中,立体的呈现在眼前。我们也感慨此次研学为孩子带来丰厚的人生体验与新的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家长,感谢学校周到安排的研学活动,让孩子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平台,结识更多新的伙伴,孩子切身感受到香港与祖国是一体的。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此次活动的精心准备与辛勤付出!
——高一1+3(4)班 王梓昕妈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