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今天标叔带大家一起看看,美俄博弈最近的情况。
2025年9月底,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态,计划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足以覆盖莫斯科的导弹,且要求欧洲盟友承担相关费用。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美国“武器换资金、欧洲买单”的战略考量——自2024年起,美国就推动北约盟友直接采购美制军火援乌,自己则专注“美国优先”政策。
![]()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军方对最新款“战斧”BlockV型巡航导弹的援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测算,结论是“援乌不会影响美国本土库存”。
![]()
这款导弹的性能数据早已公开:最大射程1852公里,巡航高度仅10-250米,采用惯性+GPS+红外复合制导,命中精度能控制在7.62米以内,不仅能从舰艇、潜艇发射,还可适配陆基“堤丰”车载发射系统,刚好解决乌克兰海军薄弱的问题。
当时乌军现役最远射程武器是250公里的风暴阴影导弹,而战斧导弹1852公里的射程,意味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罗斯核心城市,以及乌拉尔山以西的军工基地、后勤中枢都将纳入打击范围。
泽连斯基政府随即展开密集游说,多次强调“远程打击能力是扭转战局的关键”。
![]()
10月中旬,泽连斯基专程赴美会见特朗普,会前连续两天通话施压,会面中更是反复提及“战斧导弹的重要性”。
就在外界以为援助即将落地时,特朗普的态度出现反转:10月17日闭门会谈中,他明确告知泽连斯基“目前不会提供导弹”,午餐时进一步强调“美国需留着导弹保卫自己”。
这一反转的关键,是10月16日普京与特朗普的直通电话。
![]()
据俄罗斯外交部后续声明,普京在通话中明确警告,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将“严重损害美俄关系”,虽口头称“不会对战场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实则划下战略红线。
特朗普随后取消了原定与普京在布达佩斯的会晤,同时批准对俄罗斯石油企业的新制裁,形成“既施压又留余地”的复杂态势。
![]()
五角大楼并未停止推进步伐。知情官员透露,美军方已完成两项核心准备:一是协调“堤丰”发射系统的适配改造,二是制定乌克兰士兵的培训方案。
但难题同样突出:战斧导弹的制导依赖美国军用GPS和高精度地图,没有美方实时情报支持,乌克兰根本无法实现精准打击;且美国大概率会限制导弹使用范围,禁止直接打击克里姆林宫等核心目标。
![]()
欧洲方面则陷入两难。早在2025年8月,荷兰、德国、瑞典、挪威和丹麦已联合出资10亿美元采购美制武器援乌,此次战斧导弹采购计划中,欧洲多国需再追加资金,单枚导弹200万美元的价格,让合计采购的数百枚导弹总成本高达15亿美元。
![]()
这笔“血汗钱”引发欧洲民众强烈不满,从柏林到斯德哥尔摩,街头抗议活动持续蔓延,民众高喊“别拿我们的暖气钱帮别人打仗”。
就在美欧为战斧导弹拉扯之际,俄罗斯亮出了“末日杀器”。
10月29日,普京在访问军队医院时公开宣布,被西方称为“末日鱼雷”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已成功完成核动力测试。
![]()
波塞冬的威力远超常规武器。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披露的信息,这款潜航器可携带百万吨级当量核弹头,潜航深度超1000米,速度和隐蔽性均无同类武器可及,且目前没有任何防御系统能对其有效拦截。
更致命的是,它可在美国家门口引爆,引发的核海啸能直接摧毁沿海城市和军港,英国《每日快报》甚至直言“一枚就能让英国从地球上消失”。
![]()
配套载具的进展更让西方警惕。10月28日,俄罗斯第二艘可携带波塞冬的核潜艇“哈巴罗夫斯克号”完成试航,即将正式下水。
第一艘“比尔格罗多号”已具备实战能力,可携带4-6枚波塞冬潜航器,而“哈巴罗夫斯克号”的入列,标志着俄罗斯核潜艇携带波塞冬将进入常态化。
俄前黑海舰队司令科莫耶多夫海军上将强调,这些潜艇能在水下1000米秘密航行,西方根本无法探测。
![]()
同时,俄军在边境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已锁定可能的战斧发射平台,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更是放出狠话:“我们不仅会摧毁导弹发射车,更会让提供武器的国家付出代价”,直接将武器供应国列为报复目标。
![]()
就在美俄对峙升级时,乌克兰抛出的一则消息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8月18日,乌克兰媒体报道称,自主研制的“火烈鸟”远程导弹已投入量产,射程超3000公里,每天能生产2-3枚,弹头重量达1吨。
![]()
军事专家分析,“火烈鸟”的出现可能改变战场规则。
若其射程属实,将覆盖俄罗斯全境,打击目标可包括俄军基地、军工企业和能源设施。
更关键的是,自主生产意味着乌克兰无需依赖西方援助,这让美俄的武器博弈多了一个变量。
![]()
这一消息让欧洲的战斧采购计划陷入尴尬——若乌克兰真能自主量产远程导弹,欧洲花巨资购买的战斧导弹就成了“多余的投资”。
但也有质疑声音指出,乌克兰在战乱中能否维持稳定的导弹生产线存疑,不排除这是泽连斯基为施压美欧加速援助的策略。
![]()
当前,美俄博弈已进入“相互威慑、谁都不敢先退”的僵局,结合各方动态,未来三个月可能出现三种场景:
1.最可能场景:战斧暂缓,风暴阴影加码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模糊”态度明显,既不想彻底激怒俄罗斯,也不愿放弃对乌施压。最可能的结果是:美国暂缓提供战斧导弹,但默许英国增加风暴阴影导弹的供应数量,同时继续推动欧洲盟友采购其他武器。这种方案既能维持对俄压力,又能避免局势直接升级,符合美国“离岸平衡”的传统策略。
![]()
2.中等风险场景:战斧落地,俄实施有限反制
若特朗普最终批准战斧援乌,乌克兰大概率会先攻击克里米亚大桥等非俄本土目标。俄罗斯的反制可能包括:全面封锁敖德萨港口,切断乌克兰海上补给线;加大对乌克兰西部武器仓库和运输线的打击;进一步收紧能源供应,让欧洲陷入更大危机。但双方都会刻意避免直接冲突,美俄士兵不会正面交手。
![]()
3.最高风险场景:误判引发连锁反应
若乌军使用战斧导弹时偏离目标,击中俄罗斯本土平民设施,或俄军反制时误击波兰境内的北约设施,可能触发《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导致冲突范围扩大。
![]()
而波塞冬核鱼雷的常态化部署,意味着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核威慑升级,让局势彻底失控。
结语:
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老百姓们:
欧洲老百姓:既要为昂贵的导弹买单,又要面临能源价格上涨、暖气短缺的困境,反战抗议持续蔓延却难以改变政府决策;
俄乌两国人民:冲突持续消耗,乌克兰每天面临基础设施被毁、人员伤亡的风险,俄罗斯也需承担军费开支和国际制裁的压力;
全球民众:核威慑阴影笼罩,波塞冬核鱼雷、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等“末日武器”的出现,让人类再次面临核冲突的风险。
![]()
值得注意的是,美俄高层仍保留沟通渠道。10月20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围绕两国元首共识进行“建设性讨论”,这为局势降温留下了一丝空间。
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欧洲的被动跟风、俄罗斯的强硬反制,让各方很难轻易让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