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志愿军功臣枪决现场,朝鲜姑娘冲进去拼死抱住,彭总:成全他们吧

0
分享至

一、1952 年冬:空袭里的生死别离

1952 年 11 月,朝鲜半岛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在人脸上像刀割。志愿军 38 军炮兵营正沿着山间小路转移,目标是前线阵地。


袁光亮走在队伍中间,军帽檐上结着白霜。他刚满 26 岁,左胸口袋里揣着平津战役的二等功勋章 —— 那是 1949 年打天津时,他扛着炸药包炸开城墙得的。

“敌机来了!” 瞭望哨的喊声刚落,天空就传来轰鸣声。美军 B-29 轰炸机像黑色的巨鸟,投下的炸弹带着尖啸砸下来。

袁光亮下意识把身边的新兵按进弹坑,自己却被飞溅的山石砸中右腿。剧痛传来时,他只看见眼前一黑,整个人顺着陡坡滚了下去。

等他再睁眼,天已经黑了。腿上的血把裤腿浸成黑红色,冻得发硬。他想爬,却连动一下都疼得钻心。

二、茅草屋里的草药香

最先发现袁光亮的,是 20 岁的金真玉。

那天清晨,她提着木桶去溪边取水。雪地里一道暗红的血迹,引着她往坡下走。拨开半人高的枯草,她看见一个穿着志愿军军装的人,脸冻得发紫,腿上还在流血。

金真玉的手开始发抖。1951 年美军轰炸她的家乡时,父母和弟弟都埋在了倒塌的茅草屋里。她知道,这些中国军人是来帮他们打敌人的。

她把木桶扔在一边,蹲下来想扶袁光亮。可他太重了,她咬着牙,把他的胳膊架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往家挪。从溪边到茅草屋,不到两里路,她走了一个多小时,鞋底磨破了,脚也冻肿了。

回到家,金真玉找出家里仅有的草药 —— 那是她妈妈生前采的,治外伤很管用。她用灶火煮软草药,捣成泥,小心翼翼地敷在袁光亮的伤口上,再用布条缠紧。

“疼就哼出来,没事的。” 她用生硬的中文说,这是她从村里的翻译那里学的。

三、战火里的温柔时光

袁光亮醒过来时,闻到一股淡淡的草药香。

他看见一个穿朝鲜传统服饰的姑娘,正坐在灶边添柴火。锅里煮着什么,冒着热气。听见动静,姑娘回过头,眼里露出惊喜的光。

接下来的一个月,金真玉成了袁光亮的 “医生” 和 “厨师”。

每天天不亮,她就背着竹筐上山采草药。美军的巡逻队经常在附近转悠,她得躲着走,有时要绕十几里路。有一次,她刚采完草药,就听见远处传来美军吉普车的声音。她赶紧趴在雪地里,把草药藏在怀里,直到车声远去,才敢爬起来。

袁光亮能坐起来后,就帮金真玉做些家务。他劈柴时,金真玉就坐在一边看,偶尔递过一块擦汗的布。他修补被炸弹炸坏的院墙时,金真玉会给他递砖头,两人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什么。

有天晚上,金真玉拿出一块绣着梅花的手帕,递给袁光亮。“这个,给你。” 她红着脸说。袁光亮接过手帕,指尖碰到她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赶紧分开。

爱情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朝夕相处里,悄悄发了芽。

四、归队后的牵挂

袁光亮的腿好得差不多时,他知道自己该归队了。

那天早上,金真玉煮了一锅玉米粥,还煮了两个鸡蛋。袁光亮吃得很慢,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金真玉说再见。


“我会回来找你的。” 袁光亮指着自己的胸口,又指了指金真玉,用手势比画着。金真玉点点头,眼里含着泪,却没哭出来。

归队后,袁光亮心里总想着金真玉。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高粱米、肥皂攒起来,找借口请假,偷偷去看她。每次去,他都不敢待太久,怕被战友发现。

金真玉也惦记着袁光亮。她经常做些面饼、煮些鸡蛋,挎着竹篮假装路过营地,趁没人注意,把东西放在营地外的石头上,再悄悄走掉。

有一次,金真玉送东西时,正好碰到查哨的副营长。副营长皱着眉问:“这是谁放的?” 袁光亮赶紧跑过来,说:“是朝鲜老乡给伤员送的,我帮着收一下。” 副营长看了他一眼,没再多问,但袁光亮知道,纪律面前,这样的事不能再发生了。

五、无法隐藏的秘密

不久后,金真玉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找到袁光亮时,手不停地抖。袁光亮又惊又喜,可更多的是害怕。他知道志愿军的纪律 —— 严禁与当地女性谈恋爱,更别说怀孕了。

之前就有过例子:三个月前,一名连长因为和当地寡妇恋爱被举报,军事法庭当场判了他死刑。那时候,袁光亮还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宣判大会,当时他觉得,纪律就是纪律,不能违反。

可现在,事情落到了自己头上。袁光亮一夜没睡,他想过隐瞒,可他看着金真玉的眼睛,知道自己不能不负责任。

第二天,袁光亮主动找到了营教导员,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教导员听完,沉默了很久,说:“你是战斗英雄,又是模范军官,怎么能犯这种错?”

消息很快传到了团里,甚至传到了志愿军总部。大家的意见不一:有人说,袁光亮立过功,应该从轻处理;有人说,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他是功臣就破例。

最后,军事法庭还是判了袁光亮死刑,决定立即执行。

六、刑场上的生死相拥

行刑那天,天气很冷。袁光亮被五花大绑着,押赴刑场。

刑场设在一片空地上,周围站满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百姓。大家都低着头,没人说话,只有寒风在耳边呼啸。

执法人员举起枪,准备开枪时,人群突然乱了起来。

只见金真玉披头散发地冲了进来,她的裙摆沾着泥,鞋子也跑丢了一只。她扑到袁光亮身前,张开双臂挡住他,声泪俱下地喊:“别开枪!要杀就杀我!是我愿意的,跟他没关系!”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志愿军战士们看着金真玉,眼里满是动容;朝鲜百姓们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还抹起了眼泪。

负责执行的军官赶紧让人把金真玉拉开,可她死死地抱住袁光亮的腿,怎么也不肯松手。“他是好人,他帮我们打美国人,你们不能杀他!” 她哭喊着,声音都嘶哑了。

军官没办法,只好把情况紧急上报给志愿军总部。

七、彭总的 “特事特办”

彭德怀元帅接到报告时,正在看一份关于朝鲜百姓支援志愿军的战报。

战报里写着:朝鲜百姓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粮食、抬担架;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棉衣送给志愿军战士,自己却冻得发抖;有的姑娘像金真玉一样,救过受伤的志愿军。

彭总放下战报,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刚到朝鲜时,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跟他说的话:“中朝两国人民,是血与火凝成的友谊。”

就在这时,朝鲜劳动党联络部的公函也送了过来。公函里说,金真玉是当地有名的好姑娘,袁光亮是志愿军的功臣,希望能成全他们,这也是两国百姓的心愿。

彭总拿起笔,在报告上批了几个字:“纪律是死的,人是活的。特事特办,成全他们。”

命令传下去时,刑场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金真玉听到消息,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抱着袁光亮的腿,哭得像个孩子。

八、战地婚礼与余生相伴

几天后,袁光亮和金真玉在营地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没有婚纱,金真玉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朝鲜服饰;没有戒指,袁光亮把自己的二等功勋章摘下来,戴在了金真玉的脖子上。

战友们凑钱买了一块红布,挂在茅草屋的墙上,当作 “喜字”。大家还煮了一锅红薯,算是喜糖。朝鲜百姓也来了,有人送了一束野花,有人送了一双自己做的布鞋。

婚礼很简单,却格外热闹。袁光亮看着金真玉,眼里满是感激;金真玉靠在袁光亮身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战争结束后,袁光亮带着金真玉回到了中国,住在沈阳军区的家属院里。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袁光亮给儿子取名叫 “金光”,取 “金真玉” 和 “光明” 的意思。

金光长大后,也参了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袁光亮和金真玉经常给儿子讲他们在朝鲜的故事,讲那段战火里的爱情,讲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九、岁月里的友谊见证

20 世纪 80 年代,袁光亮和金真玉带着金光,回到了朝鲜那个小山村。

当年的茅草屋早就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村里的老人还记得他们,拉着他们的手,说起当年的事。有人说:“要不是你们,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呢。”


金真玉还去了当年采草药的山,山上的草还是那么绿,只是再也没有美军的巡逻队了。袁光亮则去了当年的刑场,那里现在种满了庄稼,金灿灿的,像一片希望的海洋。

后来,当地政府在村里建了一个小型纪念馆,里面摆放着袁光亮的二等功勋章、金真玉当年绣的梅花手帕,还有他们一家三口的照片。纪念馆的墙上写着:“中朝友谊,世代相传。”

历史学家在记载这段故事时,写道:“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的温暖往往能超越纪律的冰冷。袁光亮和金真玉的爱情,不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

结语:战火淬炼的真情

袁光亮和金真玉的故事,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可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讲起这段往事。

它告诉我们,战争虽然残酷,却挡不住爱情的萌芽;纪律虽然严格,却抵不过人性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记住,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历经岁月考验的。

就像彭总当年说的那样,成全他们,不仅是成全一段爱情,更是成全两国人民的心意。而这段爱情,也像一颗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长成了一棵象征友谊的大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豫讲故事 incentive-icons
小豫讲故事
谈奇闻野史,做杂牌作者。
1736文章数 77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