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半导体是现代科技的“心脏”,那最近欧洲的两记“急刹车”,可谓是让这个心脏瞬间失了节奏,刚进2025年,欧洲对中国的政策风向突然大变。
10月,荷兰政府突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宣布断供中国区晶圆;紧接着,德国总理默茨也甩出一记“反转声明”,要彻底更换国内所有中企5G设备。
两件事看似孤立,实则是一条神经连着欧洲的焦虑,一条血脉连着全球供应链的脆弱。
![]()
荷兰的“罕见蠢棋”
2025年10月29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对拥有中国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实施“强制接管”,并火速任命斯蒂芬·蒂尔格为临时CEO。
还没等外界反应过来,新领导班子就宣布:以“中国区公司不履行合约”为由,立即切断对中国安世的晶圆供应。
这个理由听起来像是个借口,外界也没怎么买账,荷兰这步棋,怎么看都像是顶着美国的压力,想用“断供”来敲打中国半导体产业,但问题是,这套老剧本,中国早就不吃这套了。
![]()
德国媒体毫不留情地称这是一招“罕见的蠢棋”,为啥,因为安世的中国区公司并不是个“装配工厂”,而是全球晶圆产能的主要一环。
你这边刚断供,那边中国立马反手一招“釜底抽薪”:安世中国在11月2日公开宣布,早就在预判风险后储备了足够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供货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这就像是对方刚掏出大刀,结果中国这边已经穿好了盔甲,还拿出了一把盾牌,断供,反倒成了空炮一响,不仅没伤到中国,还让荷兰自己摔了个跟头。
![]()
原本运转良好的国际供应链被自己亲手切断,这一刀砍得不只是安世的股价,还有荷兰自身的商业信誉。
而中国的快速应对,不只是“招架”,更像是在告诉世界:别指望靠掐断脖子来逼中国低头,这条路,行不通了,任何试图以断供胁迫中国企业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德国突然转向,暴露欧洲的深层焦虑
就在荷兰这出戏还没散场,中美却在釜山上演了一场“低调缓和”:高层会谈气氛尚可,双方都释放出一定善意,本以为欧洲会松一口气,结果德国的反应却是变本加厉。
![]()
10月底,会谈刚结束,德国总理默茨突然宣布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计划投入超过20亿欧元,更换德国境内所有中企参与的5G设备。
他的理由是“不能让中美来决定技术的未来”,这话听起来像是强调自主,但细一琢磨,逻辑并不通顺。
如果说之前德国是被美国推着走,那么现在美国态度缓和,德国却反手更激进,显然另有隐情,这背后,其实藏着欧洲更深层的结构性焦虑。
![]()
一方面,是对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恐慌,俄乌冲突期间,欧洲军工产能被彻底“验了货”:北约炮弹远远跟不上乌克兰的需求,反而是俄罗斯在没全面动员的情况下,产能还压了欧洲一头。
这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产业根基出了问题。高端制造被外包、技术研发被削减,欧洲在“和平红利”里泡太久,忘了怎么造东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自然成了“威胁”,德企在5G、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正面遭遇中国企业的竞争,欧洲部分政治人物索性不再讲“市场逻辑”,而是转向保护主义路线,用行政手段“排除竞争”。
![]()
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惯性,在长期的舆论引导下,欧洲部分政界与媒体仍难以接受中国的对等反制,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对荷兰企业的调查,一旦中国也玩硬的,他们反而觉得“这不符合规则”,说白了,还是没从“施恩者”心态中走出来。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层面的“转不过弯”,默茨的180度转向,也许不只是政策,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应激反应。
贸易战的前奏?
荷兰的断供,德国的断链,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已不只是个别行为,更像是中欧关系的一次“应力测试”,有人开始担心,这是否已经是中欧“贸易战”的前奏。
![]()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欧洲要“战略自主”,但目前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战略孤立”。切断供应链、清洗设备、强行脱钩,这样的操作会不会真的让欧洲更强?
现在柏林和布鲁塞尔的决策,越来越像是“被安全焦虑绑架,而不是基于经济理性”。更换5G设备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暴涨,工期延误,服务质量下降。
而断供安世晶圆带来的,是整个欧洲半导体生态链的震荡,这些成本,最终会砸在谁头上,不是中国,不是美国,而是欧洲自己的企业和纳税人。
![]()
而中国的反应,也不再是过去的“忍让”,对荷兰的“投机主义”行为,中方明确表示,将进行“有力反制”,虽然具体措施尚未公布,但可以预料,贸易、投资、技术合作等领域都可能成为回击的方向。
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中欧关系短期内很难回到过去的“蜜月期”,但也不必一脚踩到底,欧洲如果能认识到:脱钩不等于安全,封锁不等于优势,也许还能在战略调整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荷兰的鲁莽断供,德国的高调转向,其实是欧洲在多重压力下的“情绪爆发”,但中国的冷静应对,恰恰展现了另一种战略姿态:不靠叫嚣,用行动说话。
![]()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全球力量格局重塑中的必然摩擦,问题不在于“谁得罪了谁”,而在于欧洲是否已经准备好,用新的思维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中国。
全球化的产业链割不断,贸易战没有赢家,对抗只会让双方都付出代价,而真正聪明的应对,是把握变化中的机会。
中国已经在做准备,关键在于,欧洲还能不能稳住方向盘,合作共赢,仍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问题是,谁能先让情绪退场,让理性登台。
信息来源:
遭停供晶圆,安世中国发声:库存充足 2025-11-03 10:07·环球时报
欧洲太焦虑,德国总理默茨:决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2025-10-30 08:48·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