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气,听起来像是气球里的“轻飘飘”,但实际上,它是现代高科技领域的硬通货。别看它无色无味,作用却是顶天立地的级别:MRI核磁共振、芯片制造、火箭发射全得靠它。
可就是这么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透明底牌”,全球的命脉却被美国攥在手里。
![]()
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氦气储量,而中国,95%的氦气全靠进口。万一哪天美国翻脸断供,中国会不会被卡脖子?别急,这事儿还真有得聊。
![]()
储量全球最多,美国说断就断
先说个事儿:2022年,美国的联邦氦气储备系统突然出故障,全球供应直接少了十分之一,氦气价格立马飙升,涨了三成不止。有的医院为了维持MRI设备的运行,被迫多掏了近一半的钱。而这,还只是“设备出故障”。
可想而知,要是哪天美国政府真下令限制出口,后果得多严重?
毕竟,美国坐拥全球三分之一的氦气储备,有的天然气田氦含量高、开采成本低,几乎是“躺着挣钱”。而我国,虽然也有储量,但开发难度大,过去一直没能形成规模,几十年来基本靠买。
那时候,哪怕氦气贵得离谱,咱也只能硬着头皮买。美国卡得紧就紧着点,只要别真断供。
![]()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棘手。2022年那会儿,美国几家大供应商直接搞“优先保障”,医疗先用,科研靠边。我国一些实验室被迫用氢气凑合,结果实验失败率飙得飞起。这不是耍赖,这是实打实的卡脖子。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当然不能傻等着。于是,绕过美国,转向中东成了当时的应急选项。卡塔尔这个国家别看小,天然气多,氦气也就跟着多。
咱们瞅准了这个机会,签了长约,搞了战略合作。到2023年,卡塔尔成了我国氦气的头号供应国,占比一下子涨到了八成多。而美国那边,从原来的重要供货方,变成了只占几个百分点的小角色。
![]()
这波操作虽然稳住了局面,但说实话,靠别人,心里终归不踏实。卡塔尔再稳定,也架不住航道一出事、港口一被封,咱这边又得吃紧。
所以,从“买气”到“挖气”,这一步必须得走。
![]()
不靠谁,咱自己也能搞定
这几年,我国开始拼了命地在国内找氦气。找到了没?找到了,而且不少。
青海阳气田探明氦气储量超3.5亿立方米,成了我国首个特大型富氦气田。再加上内蒙古、四川、重庆等地的新发现,2025年初,全国新增储量一下子顶了过去整整4年的用量。
不光找到了资源,还得能提得出来。提氦技术一直是老大难,特别是那种氦浓度极低的天然气和煤层气,提取成本高、技术门槛大。
但2024年,咱们的科研团队真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煤层气提氦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哪怕氦只占到0.008%,也能提出来,纯度还拉满。
![]()
此外,重庆那边建成了国内首套工业级高纯氦提纯装置,产出的氦纯度达到99.999%。这意味什么?意味着以前靠进口的高端氦,现在自己也能造。
截至2024年底,全国氦气年产能突破1000万立方米,比前一年增长了40%。虽然离完全自给还有距离,但关键时刻,咱自己也能顶得上一阵。
别以为这只是科学家的事,其实这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氦气紧张,医院买不起MRI液氦,检查排不上;芯片厂没氦,产线就得停;航天发射没氦,火箭推迟不是新鲜事。
![]()
而更深层的,其实是一场关于“资源命门”的较量。美国手里握着资源,就能对别人指手画脚。今天是氦气,明天可能就是别的关键材料。过去稀土我们掌控,现在轮到别人坐庄,咱不能次次都当被动玩家。
好消息是,这一仗,咱已经开始扳回点局势了。四川盆地那边,全球首个深层咸水层储氦库已经建成,年调节能力1.2亿立方米,能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中科院还搞出了不用液氦的极低温制冷技术,科研机构终于能少受点制约。
这些动作,都是在告诉世界:中国的氦气命脉,已经不再全压在别人手里了。说到底,氦气这事儿,看着冷门,背后却是热得发烫的战略博弈。靠别人,迟早有被掐脖子的那一天;靠自己,路虽然难走,但走得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