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她一生未婚未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孩子的诞生;她那5万多个“Lin Qiaozhi’s baby”中,有让全中国人都不饿肚子的“袁小孩”;她拒绝出席开国大典,守护在妇产科里,她说,祖国的未来都在这些同胞姐妹们的肚子里。她就是中国妇产科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万婴之母”——林巧稚。
![]()
1901年冬末,在福建厦门的一座小八卦楼里,林巧稚诞生了。但是在林巧稚前,已经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母亲见又是一个女孩,便非常失望地将刚诞生的女婴,放在了冷冰冰的床脚边。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父亲林良英,却完全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回到家的他连忙把冻得发紫、已经哭不出声音了的女婴抱在怀里,给予温暖,并取名“林巧稚”。从此,一位“生命天使”降临人间。
![]()
林巧稚父亲:林良英
在父亲的支持下,林巧稚没有像姐姐和其他女孩一样裹小脚,并在12岁时,进入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教授她知识,也改变她的人生轨迹的老师,卡琳。1921年,卡琳给她带来了好消息——协和医学院将在暑假举办招生考试。因此,毕业后的林巧稚并没有早早嫁人,而是在父亲和大哥的帮助下,坐上了去往上海的轮船。
![]()
7月,天气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但考场上的林巧稚却沉浸在试题里,奋笔疾书。突然,一阵嘈杂声响起,还传来一句蹩脚中文:“林巧稚小姐!”但林巧稚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是用英文回答:“我还没答完!”接着,美国监考老师也换成英文:“林小姐,请出来一下。”这时,抬起头来的林巧稚才发现,是一名女考生突然中暑了,但男监考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二话不说,丢下笔,将中暑的女生安置到阴凉处,仅花费十多分钟,就妥善处理好了突发事件。然而,当她回到考场想继续答题时,考试却早已结束。协和招生考试的录取率很低,只招25人,林巧稚想着自己连试题都没有答完,一定是落榜了,便沮丧地回到家里,闷闷不乐。父亲听说了林巧稚在考场上的事情,没有责怪而是鼓励她:“你做得很对,救人命比什么都重要!”
![]()
也许是林巧稚没有答完的试题已经足够优秀,也许是还没成为医生的她在面对病人时的果断与认真,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考试”,也许是她的品行和流利的英文让监考老师感动,向协和医学院写下了满是赞扬的报告。考试结束后的一个月,林巧稚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如愿进入协和医学院,开始了8年医学生的学习。
![]()
右一:林巧稚
林巧稚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发奋苦读,每天夜里的12点通电后,她都会用纸罩住电灯,在电灯下埋头学习。8年来,林巧稚一直保持着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直到1929年毕业,她的成绩都高居榜首,还获得了协和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在这8年里,接受着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熏陶的林巧稚,也同样感受到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被压迫、被歧视的耻辱,她默默在心里确立下了一个理想:要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
毕业时,优秀的林巧稚被各科主任争着抢着要,但是,她却异常坚定地选择了妇产科,她说:“妇产科需要我!”于是在7月1日,林巧稚如愿成为了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住院医,妇产科从此也多了一位“说话做事直截了当,有着男人一样思路”的女大夫。后来,她的学生回忆说:“她是一个喜欢穿旗袍,走路飞快的老太太,永远都是急急忙忙的......”
![]()
前排右二:林巧稚
1940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林巧稚,不留恋高薪职位,不顾战乱纷飞,毅然决然回到了灾难中的中国,因为她知道,即使国土沦陷,同胞们也依旧需要她,需要她的医术。1941年,协和医院被日本人占领,被迫关闭,但林巧稚拒绝了众人送来的机票,依旧守护在北平,并在一个胡同里,办起了“林巧稚医师妇产科”,继续服务深受战火折磨的同胞们。
![]()
林巧稚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在这个包里,她总会备着一些现钱,用来资助贫病交迫的人家,还将门诊费从5角降到了3角。6年来,“林巧稚医师妇产科”在日寇的侵略中,为8887位女性服务,留下了8887份病历档案,也是林巧稚对同胞姐妹们的8887份关心。爱病人胜于爱自己的林大夫,因此被老百姓们称为“活菩萨”。
![]()
不同于许多医生常常以“时间快到了”,来赶走病人,林巧稚不论如何,一定要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了,她才安心,她说:“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所以,她按时回家吃饭的次数少得可怜。前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她的侄女婿周华康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每天下班前都会去病房上转一圈,逐一询问病人的情况,如果有问题,就不回家吃饭了。”
![]()
1949年,一位“特殊”的病人可让林巧稚捏了一把汗。病人名叫董莉,怀孕3个月,在她的病历上写着:“诊断为宫颈癌,建议切除子宫。”这对于第一次怀孕的董莉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对林巧稚来说,也是辗转难眠的一个夜晚。晚上11点,她来到董莉的病房,对董莉说:“我想给你保住一个孩子,但是我的责任太大了,我不应该给你保孩子,应该保你啊!万一要是出了什么差错,这是我的责任。”
![]()
于是,在专家会诊中,林巧稚果断决定暂不切除子宫,先继续观察。但她敢于这么做,绝对不是感情用事,而是通过仔细研究报告,她发现肿物比起恶性肿瘤,更像是妊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变化。因此,她要求董莉每周五都来医院会诊,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就算是深夜、就算是要坐汽车,都得过来。
![]()
6个月后,董莉的预产期临近,除了胎儿长大,董莉的身体没有发病迹象,肿物也没有病变。此时,胎儿即将足月,为了避免中途出现意外,林巧稚征求董莉的意见后,决定为她剖腹产,一个健康的女儿顺利诞生,子宫颈处的肿物也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林巧稚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放了下来。董莉多年后采访时说:“如果没有林大夫,就没有我的今天!”因此,为了感谢和纪念林巧稚,夫妇二人给女儿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念林”。
![]()
1978年,一辈子为妇女儿童健康奔波的伟大的妇产科医师林巧稚,倒下了。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和心脏病,三大病魔扑面而来,林巧稚一病不起。这时,她开始了她的另一场战斗——写《妇科肿瘤学》,因为在60年的从医生涯里,她看到了多少由妇科肿瘤带来的痛楚、看到多少少女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
![]()
四年时间里,在病床上、在轮椅上,林巧稚完成了这部50万的专著,努力地走完了她奋斗的一生。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用虚弱的声音,急促地喊着:“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赶来的护士往她手里塞了件东西,她才平息下来。不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往常一样灿烂的笑容,说:“又是一个胖娃娃,一个晚上接生三个,真好!”随后,便久别于人世。
![]()
林巧稚虽已离开,但她的名字,以及她那爱病人胜过爱自己、救死扶伤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中国医疗史上,也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