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近期,一位修理厂老板反映了今年保险事故车业务的新现象。
“以前保险公司在我们这里定损,不发原厂件,按照4S店价格打折,这个事还能忍。现在不仅给我们指定供应商,还要求配件价格打9折,事故车维修完全是赔钱。”
这应该是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减损趋势下的新举措。
事实上,除了保费换资源、指定维修点、配件直供等固有顽疾,今年事故车业务还出现了不少冲突,比如保险公司要求修理厂签订质保承诺书、4S店频频用副厂件替换原厂件等,总的来说,整个业态变得愈发紧张。
硬币的另一面,2025年前三季度车险业务经营数据已经出炉,呈现出欣欣向好的局面。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车险行业保费收入达到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合计承保利润249.49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81.98亿元。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人太平三家头部险企,保费市场份额达到68.3%,承保利润占比更是超过90%,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的收益。
二是比亚迪财险,在上半年实现车险业务盈利之后,三季度又出现亏损的情况,而多家车企系车险业务也处于亏损状态,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则是在近期杀入车险赛道,成为新的变量。
车险行业马太效应愈发突出、新能源车险依然不稳定,两大因素可能促使修理厂的保险事故车业务更加艰难。
一、车险行业更能赚钱,人太平垄断多数收益
根据全国经营车险68家财险公司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行业车险保费收入达到6835.96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占财险公司保费规模13712.10亿元的49.9%。
另外,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为1087.9亿元,同比增长36.6%,占比已经超过15%;预计全年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速超过30%。
人太平三家依然占据车险市场的主要份额。
在保费收入上,前三季度,人保财险达到2201.19亿元,平安财险为1661.16亿元,太保财险为804.07亿元,三家市场份额达到68.3%,这个数据与过去两年基本持平。
在承保利润上,前三季度,人保财险为124.83亿元,平安财险为69.48亿元,太保财险为31.45亿元,三家合计225.76亿元,占行业总利润的90.4%,可以说几乎垄断了行业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在68家险企中,有26家出现亏损的情况,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就包括比亚迪车险,进一步证明,绝大部分行业利润进入了头部保险公司的口袋。
所以,综合保费收入和承保利润两组数据,以人太平为代表的头部公司,促使车险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
另外,通过上表可以看到,前三季度,车险行业综合费用率21.95%,综合赔付率74.28%,综合成本率96.25%,对比去年全年的情况,综合费用率下降将近2个点,综合赔付率基本持平。
汽车服务世界统计了2019年到2025年前三季度车险行业综合成本率变化趋势。
![]()
从上图看到,2020年底的车险综改显然是分水岭,从2021年开始,车险行业的综合费用率持续下滑,综合成本率缓慢增长,促使今年前三季度的综合成本率,达到过去五年的最佳水平,证明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盈利能力不断加强。
特别是,我们还不能忽视新能源车险高增速、高赔付率、高亏损的现实,换句话说,车险行业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燃油车业务的贡献,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在减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这也变相说明,保险公司的减损压力自上而下传递,大概率牺牲的是修理厂的事故车维修利润。
二、比亚迪车险由盈转亏,小米进军新能源车险赛道
在人太平等传统保险公司之外,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兴险企同样值得关注。
前三季度,比亚迪车险的保费收入为20.45亿元,在68家财险公司中排在第23位,但是市场份额还不到1%。
不过,由于比亚迪车险全部来自于新能源车,在整个新能源车险赛道中,比亚迪车险的市占率为1.9%,不到两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算是不错。
更为需要注意的是利润维度。
前三季度,比亚迪车险累计亏损2300万元,然而,在此之前的上半年,比亚迪车险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3135万。
也就是说,比亚迪车险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亏损了将近5500万元。
由盈转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数据着手,比亚迪车险采取的是直营模式,几乎完全取消了传统代理和中介渠道,使得其综合费用率非常低,只有4.69%,而行业平均水平是21.97%,人太平也都超过20%,这是比亚迪直营车险的最大优势。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比亚迪车险的综合赔付率达到惊人的96.58%,远超行业平均值74.28%,使得其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也是其亏损的直接因素。
而超高的赔付率,无疑和新能源车的特性相关。
一位行业专家透露:“新能源车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但是前者的保费只有后者的1.7倍。”
具体到比亚迪,营运车占比高、新车占比高两个因素,导致出险率高;在理赔端,技术门槛高、供应链封闭等特点,使得最终的赔款过高。
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比亚迪作为车企,虽然直接掌握车主的行驶数据,但毕竟车险经营时限较少,总体累积的数据和经验还不够,因此风险管控能力相较于人太平等传统险企仍然有待提高。
这一点,也是其他车企系险企的通病,广汽参股的众诚财险、吉利参股的合众财险、一汽参股的鑫安财险,在前三季度都处于亏损状态,鑫安财险的综合赔付率甚至达到124.12%,风控能力严重不足。
不过,即便是车企的车险业务长期亏损,但是,在新能源大趋势下,并不妨碍造车新势力涌入车险赛道,此前,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都成立了保险代理公司。
最近的案例是小米汽车,10月29日,小米旗下的四川银米科技联合另外两家公司,成立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入局新能源车险。
车险是新能源车企在车主全生命周期运营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主机厂全面控盘售前售后业务的大趋势之一。
在售后领域,新能源车的理赔维修业务,目前完全锁定在主机厂的封闭体系当中,要么是比亚迪等的4S店,要么是蔚来、小米等的授权钣喷中心。
毫无疑问,这一因素,也将促使独立售后市场的事故车维修生态更为紧张。
三、保险公司指定供应商,要求配件价格打9折
从前端保费延伸到后端理赔,今年以来,事故车维修业务出现了诸多乱象。
这里面有两个维度值得关注。
一是4S店维度,事故车维修过程中的副厂件争议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包括“4S店故意用副厂件替代原厂件”、“4S店修车返点15%换副厂件”等现象,掀下了4S店“原厂正品+专业服务”的原有标签。
当然,这些现象再次凸显了4S店在新车销售压力下,试图通过事故车等售后业务争取更多盈利空间的努力,同时,也会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减损力度,把4S店的业务逐步向外转移到指定维修点。
二是独立售后维度,过去几年,一批修理厂、行业协会通过各种渠道,试图争取更为合理的事故车维修业态,希望取消“保费换资源”的潜规则。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事故车维修行业的优化程度并不大,甚至在局部区域出现了恶化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有修理厂老板反映,部分保险公司不仅指定供应商,还要求配件价格直接打9折,也就是供货价1000元,但是保险公司只给修理厂赔付900元,这应该是保险公司直供体系的深化。
一位在保险理赔行业拥有15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告诉汽车服务世界:“定损要依据实际维修来定价,如果维修方能够提供配件供应明细及发票,保险公司没有任何理由不认可。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理赔人员背负减损指标,会通过各种方式给社会修理厂压价格。”
此外,今年年中,某保险公司要求修理厂的事故车维修提供“5年质保”,在一定程度上混淆售后责权力,无疑加大了修理厂的经营风险,让修理厂对于事故车维修望而却步。
事实上,现阶段,确实有不少修理厂选择主动和保险公司脱钩,甚至不再承接保险公司推送的事故车,一个修理厂老板直言“保险公司赔付的金额太少了,定得低、收旧件、开发票,太麻烦”,可以说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更进一步,有从业者认为,在保险公司卡脖子的情况下,如果过于依赖事故车业务,最终可能变成压垮修理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购买保费手续费过高,车主要求返点,定损价格无底线下压,用副厂的价格要求原厂的东西,这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业态。”
站在修理厂的角度,适当调整事故车业务占比,不过度依赖B端业务,将更多精力放在C端客户的维护和运营,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站在整个行业的视角,保险公司的车险盈利能力在不断加强,或许应该抽出部分精力和资源放在独立售后市场,优化行业经营流程,推动事故车维修业务走向更为健康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