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谁在敲门》、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楚剧《田耕牛本传》……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多部乡土题材剧目以鲜活的时代质感、深刻的人性洞察剖开乡土肌理,展现了乡土叙事纪实与诗意交融、个体与时代同频的崭新特点。
这些剧作在题旨内涵上展现出双重自觉:既追求历史反思的纵深化,也着力于个体命运呈现的焦点化。它们打破起承转合的传统模式,将人物命运沉浮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深厚的乡土意境之中,立体勾勒出中国农民的心灵图谱与生存实景。比如,楚剧《田耕牛本传》采用人物纪传体架构,以田耕牛一家四代的日常生活为脉络,串连起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关键历史节点。以田耕牛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心理变化为焦点,全剧强化“牛”的符号意象,并细腻展现田耕牛面对土地流转的内心挣扎、与女婿的代际观念冲突等重要情节,赋予角色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自觉转向对人物精神境遇的观照,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探索。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从高晓声笔下的文学形象“陈奂生”取材,完成了一次举重若轻的史诗性叙事。它以滑稽戏诙谐幽默的戏剧形式承载“吃饭”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演变——从“吃不饱”的生理焦虑,到“为何吃”的精神困惑,陈奂生的个人史实则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心灵变迁的缩影。作品没有停留于对农业政策的解读,而是深入揭示了物质丰裕之后人们面临的精神归属危机,以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呈现了较为鲜明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它们不依赖大开大合的情节陡变,大多以“生活流”叙事引领观众潜入独特的地域风情或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人情冷暖与生命况味。以话剧《谁在敲门》为例,作品摒弃强烈的外部冲突,转而聚焦家庭内部琐碎、平实的生活片段,以绵延、舒缓的节奏,展现了许家三代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与艰难取舍。在司空见惯的日常里,潜藏着传统乡村伦理与现代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这种把社会话题内化为人物心理张力的创作手法,反映了乡土题材作品从思想深度到艺术表现方面的整体跃升。
这些作品共同昭示了一种深刻的创作趋势——当下乡土叙事已经超越社会问题的表层描摹,转而把乡村视为历史与现实深度交织、集体记忆与个体冷暖紧密共振的鲜活生命场域。剧作家们对土地与人内在精神的执着探寻,使其笔下作品成为记录社会变迁的生动镜像,亦为观众理解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启迪。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题材剧目创作,未来可期。
2025年11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乡土叙事深切回应时代之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