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成为首个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这已经不只是科技圈的新闻,而是一个能让所有行业都感到“地基在震动”的信号。人工智能正从一项技术,变成一种基础设施——从手机算法、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AI绘图,再到企业级大模型系统,几乎每个领域都在被重新定义。
ChatGPT、Deepseek、Copilot的出现,让“智能化”从概念走向日常,AI工程师、算法架构师、数据科学家成了新一代“金饭碗”岗位。
![]()
这场AI革命已经没有旁观者。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突破1.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早已超过500万人。各地高校也在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赛道,这不再是一个附属专业,而是一场系统的教育重构:算法课程前移,产业项目嵌入课堂,AI成为学科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今天,小编就聊聊正在“人工智能”赛道打得热火朝天的上海理工大学。
首先,为什么说上海理工的人工智能专业“与时俱进”?上理的人工智能专业“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并借助系统科学学科、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进行建设。换句话说,这不是简单“贴一个AI名”的专业,而是在旧有的计算机/系统科学基础上,升级、交叉、融合,特别强调算法、交叉学科、场景应用。并且上理的人工智能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其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等。这些核心课程直接链接现在火热的AI模型、大数据、算法工程等岗位。从专业设计角度而言,这意味着入了这个专业,四年学习并不会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会更早地接触“算法—系统—应用”环节。
![]()
再加上上理地处科技与产业密集的上海,本地AI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活跃。对于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来说,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去实践的机会。学校推出“人工智能+语言”“人工智能+X”微专业,正是响应智能产业中“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的需求。这一点尤其关键——当今AI时代讲的不只是“懂算法”,更多是“懂场景、懂行业、能把技术落地”——上理的专业设置正好往这个方向靠拢。
而且上理不是光讲理论不讲实践。前段时间霸榜各个社交媒体和新闻头条的“被上戏录取的机器人博士”还记不记得?这个机器人就是上理研究的“学霸01”具身智能机器人。而且上理还布置做了这一个大事,他们研发的“行者二号”直接跑到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行者二号”在1500米小组赛中拿下第一!1500米对人类跑起来都有点困难,上理还能再机器人身上实现。
这可是证明了上理在人工智能仿生设计和先进驱动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更说明他们正在引领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和“高动态”的未来趋势。
![]()
在小编看来,以后的人工智能赛道对上理怕只是小菜一碟!毕竟,上理不仅仅是“跟随”趋势,而是试图“借势起航”,在AI风口吹起的今天,选择一个真正把‘人工智能’当做主战场的专业,比选择一个冷门标签更靠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