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一排排红砖营房,在风沙中屹立数十年。从破损的窗户向里面望去,屋内积满了沙土。墙上的地图斑驳脱落,食堂灶台更是冰冷锈蚀,时间仿佛在此地凝固。
这一幕画面,就发生在我国大大小小的一系列废弃军营当中。
按理说,建筑物废弃了,理应拆除才对,为啥偏偏要留置在原地?这些遗留下来的废弃军营,又有何种用途?
![]()
地方上没权力动军营
废话不多说,关于为啥不拆除废弃军营,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
首先,法律管的太严了。像这些房子和地皮,都是属于军产,归军队管,地方上是没权力动的。你想拆的话,得经过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才能动工,不然的话就是违法。
在此期间,它还涉及到复杂的产权转移,处置方式也得考虑各方利益的分配。总体而言,拆军营这项操作,不经过漫长的谈判,是万万不可行的。
![]()
安全风险高且不环保
其次,拆军营的安全风险太高了。
要知道,军营可不是普通的房子,它里面可能会遗留未爆的弹药、化学品等,有些还藏有地下电缆和老旧管线。一不小心触碰,就可能酿成大祸,所以能不拆就尽量不拆。
即便一定要拆,在拆除前也得请专业的队伍过来检测和清场。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拆除过程的万无一失。
![]()
至于清理成本,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起步。可以说,光是军营清场这一项,就能给大多数工程的财务制造压力。
最关键的是,某些军营还特意设在无人区。此等恶劣环境,要水没水,要电没电,甚至连路都没一条。
无论是材料工具的运输,还是人工作业,都难以抵达这类军营。既然动工任务如此繁重,其拆除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
况且,从环保角度来讲,这些军营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区。一旦大规模拆除的话,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扔又扔不掉,运又运不走,污染环境不说,它还百年不化。长此以往,子孙后代不得接手一个个“生态污渍”?
历史价值难以割舍
第三,这些军营大都具备难以割舍的历史价值。许多军营,都记录了建国初期到如今的时代变迁。
![]()
那段峥嵘岁月,蕴含着无数“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等精神财富。里面的许多老物件、标语等,更是时代的见证。
可以说,这些军营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历史。倘若真把它们给拆了,那这部分历史也就随风飘散了。这既是建筑的哀伤,也是时代的流逝。
战时可充当备用据点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基于国防战略考虑。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军营的位置,一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些军营,往往控制着交通枢纽、制高点、沿海要道、边境通道等。进可攻,退可守,属于妥妥的兵家必争之地。
一旦在里面修筑工事,那打起仗来,绝对是无往不利。所以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我军对黄金地理位置的掌控。
尽管现在这些军营已被废弃,但万一将来打仗,这些军营不就能用的到了?
![]()
只需稍微翻新一下,加固一下,再铺设光缆,修复供水供电系统等。就能瞬间成为备用据点,让军队快速启用,直取敌首。
况且,里面的土地都是平整好的,还有现成的训练场、集结地、直升机起降坪等。某些高规格军营,甚至还有地下掩体和防空洞。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完全可以将其改造成临时指挥中心、野战医院,或者物资仓库、武器维修点等。如此一来,就能以最高效率配置战略资源了。
![]()
某些海岛废弃炮兵营,甚至还能部署反舰导弹和防空雷达。但凡给它加点装备,立马就能一跃成为最佳观测点、火力点。
可以说,废弃军营完全就是军营替补版。和平时期看似无用,真到了战争时期,它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
倘若把这些废弃军营全拆了,到时候还得重建,既费时又费力。最关键的是,重建过程中,还容易引起国外卫星的关注,从而暴露战略意图。
![]()
可见,废弃军营不可拆,确实是有理有据的。倘若胡乱拆掉其中一个军营,那造成的影响可就不可估量了。
搁置不动、亘古留存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既然废弃军营不能拆,那它们接下来该如何处置呢?难道就这样任凭风吹雨打?
严格来讲,关于废弃军营的处置,一般有三个结局。
![]()
第一个结局,就是搁置不动。比如各大城市的近郊营房,就采取搁置不动的处理方式。
这些营房通常大门紧锁,由高大的围墙给围起来。在大门口,由留守人员或安保系统给看管,以免闲杂人等误入。
至于院内,则是杂草丛生,一片萧瑟之意。某些建筑的外立面,甚至还是破损和掉漆的状态,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古董”般的建筑物,却被周围繁华的商场和小区给包围。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废弃军营就宛如“城市疮疤”一样,给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复古风情。
抛开城市军营不谈,边境地区的军营更显沧桑之感。
![]()
就拿新疆、西藏、内蒙等偏远地区的哨所来说,当地的早期营房,大多处于戈壁、高原区域。一旦被废弃,那这些军营也就彻底成了无人问津的存在。
部队撤离时,往往会带走重要的文件和装备。至于营房建筑、日常用品等,则原封不动的留在那。比如一些旧桌椅、墙上的黑板报等,都一一陈列在原处。
虽然这上面还残留着战士们的生活痕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件早已褪去了余温,只留下古朴的灰尘在上面层层积累。
![]()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车队从附近经过。但已经没人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了哪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改成博物馆承载历史记忆
当然了,除了搁置不动以外,某些废弃军营也迎来了不一样的新生。比如有一部分极具历史意义的废弃军营,就被做成了博物馆。
尤其是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更是废弃军营转博物馆的典型代表。
![]()
在建国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经常会在天山南北挖地窝子。通过用土夯成营房,来搭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小窝棚。如此一来,就能进行开荒生产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老一代军垦人年事已高,当地的那些地窝子逐渐被现代建筑给取代。如今的后人,很难想象老一辈人是如何在戈壁滩上创造奇迹的。
可以说,这些地方的一砖一瓦,皆凝聚着第一代军垦人的血汗。
![]()
为了避免这些历史遗迹被抹去,所以当地有关单位开始有了创建博物馆的想法。于是乎,像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这类场馆,相继在原址上建了起来。
在场馆内部,有当年使用过的农具,也有满是布丁的军装。其中的一块军大衣,更是打了296块补丁。
当这些历史记录纷纷被保存下来的时候,一场划时代的军垦回忆,也就能铭刻进所有人的内心了。
![]()
改成住宅楼或商业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许多废弃军营,甚至还被改成了住宅楼或办公楼。相比于博物馆而言,这些建筑为军营增添了一股“现代化都市”的意味。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些老军营大都建于城市边缘或近郊。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地点俨然成了市中心或商业核心区。像北京的798艺术区附近,就有不少改造过的老军营。
现如今,这些原军工单位宿舍和厂房,纷纷被改为了高档公寓。设计师保留了原有的红砖墙和军用水泥梁柱,内部则配备地暖、智能家居等现代设施。
![]()
某些排列的房间,甚至还打通成了大套间,利用高挑空做loft或复式结构。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新旧碰撞风格”了。
有一说一,军改房的优势,可比一般人想象要丰富的多。
要知道,在建营初期,这些军营普遍是按照抗震、耐用标准来建造的。相比于同时期的民用建筑,军营要更加结实,承重和安全也都不是问题,很多甚至能抵御常规轰炸。
![]()
可以说,用军营来改的房子,完全就是铁打的壳子。只要不发生大规模战争,它就能屹立不倒,恒古留存。
此外,许多营房的层高,一般都比普通的住宅要高,空间也更大,给人一种宽敞、透亮的感觉。尤其是军营中的办公楼和指挥所,内部空间更是巨大无比。
这样的空间结构,非常适合重新分割、设计。只要稍加改装,营房立马变高级写字楼,即便你拉几百个人进来开会都不是问题。
![]()
再者,军营中的红砖墙、苏式屋顶、瞭望塔等,都属于军队特有的建筑元素。这种硬核工业风,是普通商品房所缺乏的。
而某些买家或租户,恰恰就喜欢追求这种复古怀旧风,觉得其有吸引力、有品位。待情绪价值一发力,军改房的魅力不就体现出来了?
结尾
所以说,废弃军营不一定毫无用处。相反,该类建筑所蕴藏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
今天它可能只是一个废弃军营,但到了明天,它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博物馆,一套商业中心,甚至一个升级版备用据点了。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以为的“废弃”,其实只是别人眼中的“待用”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