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前段时间,幼年时因感染脊髓灰质炎而腿脚不便的歌手郑智化批评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协助无障碍登机的升降车未能与舱门持平,25厘米的高度差令他非常狼狈,“连滚带爬”才进了飞机。
后来,他登机的视频被公开,显示最后是在工作人员的抬架下登机,引来广泛质疑:这不是“连滚带爬”,别人抬着你,架着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
这种别人都抬你进去了,你就该感恩的说辞看似有理,实则荒唐。
无障碍,从来不只是“能上去”,而是让身体不便的人能以安全、独立、有尊严的方式出行。
郑智化作为当事人,窘迫地困在舱门前,为了跨越人为设置的25厘米“门槛”,被人抬着、架着。设身处地想一想,这种情境有多么不堪?这不是“多矫情”,而是基本的人类体验。
更别忘了安全性。让工作人员徒手抬、架残障旅客,对双方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事发后,机场发表声明称升降车与舱门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是安全规范,言下之意自己是按规矩办事。很多人也抓住这一点指责是郑智化找茬。
我对这个理由颇为怀疑,一方面,网上能找到别的升降车图片,并未显示与舱门有显著“差距”:
![]()
另一方面,如果参考美国FAA的条例,里面对保障残障人士通行有明确规定,登机过程中的高度差不能超过
6.4毫米
![]()
网上也有人找到中国民航有非常类似规定。因此,就算当天的升降车特殊,必须保持25厘米的高度差,那么如此循规蹈矩的机场怎么也应该通过加个斜坡等措施,消除无障碍通行的阻碍。
而对于人力帮助乘客登机,美国这里有明确规定除了紧急疏散,禁止抬乘客,即使乘客同意也不行:
![]()
英国也有是类似:
![]()
残障人士登机首选用升降车抬升到与飞机“入口齐平”,人工抬运除非紧急情况,必须避免。
因为这不仅事关舒适与尊严,更是安全底线。
我从未到过卷入这场风波的机场,但从所在城市看,人流量应该不小,碰上残障人士登机大概也非常普遍。其中至少也会有一部分因飞机停靠位置,无法使用登机廊桥而需用升降车登机。难道一贯的处理办法都是让工作人员自我发挥,人力解决最后25厘米吗?怎么看都不太对吧?
如果够幸运,我们都会活到腿脚不便的一天,当然,如果不够幸运,可能随便一个意外也能让我们马上至少暂时腿脚不便。要求一个机场、一座城市、一个社会提供真正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替别人争取,还是替“未来的自己”争取。
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站在设立25厘米门槛的一方。
有些人总觉得门槛拦的是别人,可是否考虑过一种可能:对于设门槛的人来说,你或许也是要拦住的外人。
订阅关注防失联
前沿医药,请关注
参考资料
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airconsumer/passengers-disabilities
https://www.hse.gov.uk/foi/internalops/sims/cactus/5_07_07.htm
更多精彩内容见Youtube:Y博的科普园
Y博也有播客了,欢迎关注《说医解药》
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