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淮南的大地上
流淌着千年的淮河文化
也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
淮南市田家庵区安城镇王巷村
去探寻那项承载着
历史记忆与勇武精神的传统舞蹈
藤牌对马
![]()
HUAINANFEIYI
藤牌对马
藤牌对马,又称 “盾牌舞”,是流传于淮南市淮河流域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形式,光听名字,就让人仿佛嗅到了一丝古战场的硝烟味。
![]()
淮河岸边的勇武印记
相传,三国时期同蜀相诸葛亮征伐南蛮,敌军藤甲兵手执刀牌,所向无敌,使蜀军受阻,无法前进。于是,诸葛亮便设伏兵诱敌,火烧了藤甲兵。后来,汉军就学习了南蛮军的技艺,设计了《藤牌对马》一艺在军中教习。
清道光年间传入淮南,时任四川成都军门提督的王立本带回王巷村,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艺术相融合,成为节庆、灯会上与其他民间花灯同场演出的精彩节目。
以田家庵区安成镇王巷村为代表,至今仍有相关道具、乐谱、场记资料保存,且传承演出不断。2010年,藤牌对马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价值得到了认可与彰显。
![]()
古战场气息的延续
据传古时军中操练演出此艺时,采用刁斗、大喜、大钹、笙管、铜铃伴奏,演员头缠金箍黄扎巾,黄色彩辉,短式裙,足蹬薄底软鞋,左手执藤牌,右手握苗刀,威严无比。据《寿州志·卷三》记载,描述该舞蹈“其谷尚武”“山川风气刚劲”“ 性格真直”。
![]()
![]()
藤牌对马的表演极具淮南特色,这项原本充满军旅气息的舞蹈,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巧妙融合。如今,它不再采用古时的刁斗、大喜、大钹等伴奏,而是使用流行于民间舞蹈 “花鼓灯” 的灯场锣鼓,这使得藤牌对马既保留了军阵的威严,又多了几分淮河儿女豪壮粗犷的性格特质,将淮河流域民族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时代印记与传承守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藤牌对马也在不断变化。过去,演员由11名男性组成,如今大部分都是女性,她们大多学习过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平时练习劈刀、马术正方步等招式。而且,舞蹈可长可短,最多时能演出2个多小时,最少时几分钟就能完成,灵活地适应着不同的演出场合。
![]()
据传藤牌对马原来可以变化摆出七十二个阵势,还有许多高难动作,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和传习中的诸多原因,逐渐演变、简化,以至于部分失传。为了保护这一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淮南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走访民间,全面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整理,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历时半年时间,编撰了民间舞蹈《藤牌对马》,现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
藤牌对马,不仅是一种舞蹈
更是一部活态的历史
它承载着古代军事、舞蹈风俗
是民间舞蹈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如果你想探寻淮南非遗的魅力
不妨去看看这场融合了历史与民俗
勇气与智慧的藤牌对马表演
感受那穿越百年的文化力量
部分图源:淮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