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太监,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蹦出“指鹿为马”的赵高、“九千岁”魏忠贤?觉得这群人要么是祸乱朝纲的奸佞,要么是依附皇权的寄生虫?可你知道吗?有个太监凭一手造纸术,让全世界的文化传播速度翻了倍;还有个太监带着两百多艘大船闯西洋,把明朝的旗帜插遍了东南亚到东非的海岸——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十个太监,他们里有恶魔也有英雄,有傻子也有能人,每一个的故事都比古装剧还抓马,看完你绝对会颠覆对“太监”的固有印象!
1. 赵高(秦朝):把秦朝玩垮的“指鹿为马”第一人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坏太监”,赵高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他本来是赵国贵族后裔,后来赵国被秦国灭了,他就成了秦宫的太监。可别小瞧他,这人特别会装,表面上对秦始皇毕恭毕敬,暗地里却一直在观察怎么夺权。
秦始皇晚年的时候,带着胡亥、李斯一起出巡,结果走到沙丘突然病死了。临死前秦始皇写了遗诏,让大儿子扶苏回来继承皇位。可赵高一看,扶苏为人正直,还跟自己不对付,要是扶苏当了皇帝,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而胡亥是个没脑子的富二代,好控制。于是赵高就动了歪心思,先找到胡亥,说“你爹让扶苏当皇帝,你甘心吗?只要你听我的,这皇位就是你的!”胡亥一听就动心了。
接着赵高又去忽悠丞相李斯。李斯一开始还挺正直,说“这是先帝的遗诏,怎么能改?”可赵高太懂李斯的弱点了——李斯是靠自己打拼才当上丞相的,最怕失去权力。赵高就故意说“扶苏要是当了皇帝,肯定重用蒙恬(蒙恬是扶苏的亲信),到时候你这个丞相还能坐得稳吗?”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李斯的痛处,李斯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跟赵高一起改了遗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把胡亥推上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沙丘政变”。
胡亥当上皇帝后,更是把赵高当“恩人”,什么都听他的。赵高就开始疯狂排除异己,只要有人不服他,他就找借口杀掉。最有名的就是“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一次赵高牵了一头鹿到朝堂上,故意对胡亥说“陛下,这是我给您献的千里马”。胡亥笑着说“丞相你搞错了吧,这是鹿啊”。赵高就问大臣们“你们说这是马还是鹿?”胆小的大臣不敢说话,拍赵高马屁的就说“是马”,敢说真话的后来都被赵高找理由杀了。就这么着,朝堂上再也没人敢反对赵高,他成了秦朝实际的掌权人。
可赵高只会搞权斗,不会治国。他让胡亥尽情享乐,自己则贪污受贿,把秦朝的国力耗得一干二净。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跟着反秦,秦朝很快就乱了。赵高一看形势不对,又杀了胡亥,想自己当皇帝,可大臣们都不支持他,他只能立子婴为秦王。结果子婴早就看透了赵高的真面目,登基当天就设计杀了赵高,还诛了他三族。
虽然赵高死了,但秦朝的根基已经被他毁完了,没过多久刘邦就打进了咸阳,秦朝灭亡。可以说,赵高就是秦朝的“掘墓人”,他用一己之力加速了一个王朝的崩塌,也成了后来所有“宦官专权”的反面教材——直到今天,一提到“太监干政”,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
 ![]()
2. 蔡伦(东汉):改进造纸术的“技术大佬”,却栽在宫廷斗争里
跟赵高比起来,蔡伦简直是太监里的“清流”——他不是靠权斗出名,而是靠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造纸术。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位“技术大牛”其实也卷在东汉的宫廷斗争里,最后结局还挺惨。
蔡伦是东汉桂阳人,十几岁就进宫当太监了。他跟别的太监不一样,不喜欢搞阴谋诡计,反而特别喜欢研究技术。那时候人们写字,要么刻在竹简上,要么写在丝绸(叫“帛”)上。竹简又重又占地方,一卷书能有几十斤重,孔子当年读《易经》,都要“韦编三绝”(因为竹简用牛皮绳串起来,翻多了绳子都断了);丝绸倒是轻便,可太贵了,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只有皇宫和贵族才用得起。蔡伦看着就觉得别扭,心想“能不能搞个又轻又便宜的东西来写字?”
于是蔡伦就开始琢磨,他到处搜集材料,什么树皮、破布、麻头、渔网,都拿来试试。他把这些材料切碎,泡在水里煮,煮成浆糊状,然后铺在竹篾上晾干,最后居然真的做出了一张纸!不过一开始的纸还不够好,又脆又容易破。蔡伦又反复改进,调整材料的比例,改进蒸煮的工艺,最后终于做出了又柔韧、又便宜、又好用的纸。
公元105年,蔡伦把自己造的纸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一看,这纸比竹简和丝绸好用多了,特别高兴,马上下令在全国推广,还封蔡伦为“龙亭侯”。因为是蔡伦改进的,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你可别小看这张纸,它的影响可太大了!以前知识都掌握在少数贵族手里,因为竹简和丝绸太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书;有了“蔡侯纸”之后,书变得便宜又轻便,知识开始慢慢普及,文化传播的速度一下就提上来了。后来这纸还传到了国外,先是传到朝鲜、日本,再传到阿拉伯,最后传到欧洲,欧洲人过了好几百年才学会造纸术。可以说,蔡伦的这项发明,直接推动了全世界的文明进程——要是没有他,咱们可能还得抱着竹简读书呢!
可就是这么个“技术大佬”,却没躲过宫廷斗争的漩涡。蔡伦早年的时候,曾帮过窦皇后(汉章帝的皇后)陷害宋贵人(汉和帝的生母)。后来汉和帝去世,邓太后掌权,蔡伦因为会做事、懂技术,又得到了邓太后的信任,还负责监管皇宫里的手工业,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好景不长,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宋贵人的孙子)亲政了。汉安帝一直记得自己奶奶是被蔡伦陷害死的,就下令让蔡伦“自证清白”。蔡伦知道自己躲不过去,又不想受辱,就穿上自己最隆重的衣服,喝毒药自杀了。
一代“造纸大师”,最后却因为宫廷斗争而死,真是让人唏嘘。不过好在他的发明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于他改进的造纸术。所以说蔡伦是“功过并存”,但单论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他绝对是中国古代太监里的“天花板”。
 ![]()
3. 高力士(唐朝):被杜甫夸过的“千古贤宦第一人”
提到唐朝的太监,你可能会想到后来专权的李辅国、鱼朝恩,但高力士绝对是个例外——他不仅不祸国,还帮唐玄宗稳定了江山,甚至被后世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连大诗人杜甫都在诗里提到过他。
高力士本来不姓高,他是潘州刺史冯君衡的儿子,因为父亲被诬陷谋反,他才被阉割进宫,后来被高延福收养,才改姓高。高力士从小就聪明,还特别会看眼色,而且为人忠诚,不像别的太监那样趋炎附势。
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高力士就跟了他。当时唐朝的政局特别乱,韦皇后(唐中宗的皇后)想模仿武则天当皇帝,还毒死了唐中宗。李隆基就想发动政变,除掉韦皇后。高力士一看,李隆基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全力支持他,帮他联络心腹,制定计划。最后政变成功,韦皇后被杀,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了皇帝,李隆基也成了太子。这时候高力士就已经成了李隆基最信任的人。
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就是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高力士也跟着水涨船高,当了骠骑大将军,还被封为齐国公。但高力士并没有因为权力大就骄傲,反而更谨慎了。他知道唐玄宗有时候会犯糊涂,就经常委婉地提醒他。比如唐玄宗晚年喜欢杨贵妃,还重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特别贪腐,还跟安禄山不和。高力士就提醒唐玄宗“现在边境的将领权力太大,要是他们谋反,可就麻烦了”,可惜唐玄宗那时候已经听不进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还有高力士一起逃跑。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士兵们哗变,说“杨国忠谋反,杨贵妃也该死”,逼着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舍不得,哭着跟高力士说“我该怎么办啊?”高力士知道要是不赐死杨贵妃,士兵们可能会叛乱,连唐玄宗都保不住,就劝他“陛下,现在保住自己的性命最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赐杨贵妃上吊自杀。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高力士不仅忠诚,还很有远见,关键时刻能帮唐玄宗做正确的决定。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被接回长安,但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是他的儿子唐肃宗了,唐玄宗成了“太上皇”,被软禁在兴庆宫。很多以前跟唐玄宗亲近的人都怕得罪唐肃宗,不敢去看他,只有高力士一直陪着他,给她端茶倒水,陪他说话解闷。有一次唐肃宗的宠臣李辅国想欺负唐玄宗,把他从兴庆宫迁到太极宫,还故意带着士兵耀武扬威。高力士一看就火了,冲上去对着李辅国喊“你敢对太上皇无礼?”李辅国被高力士的气势吓住了,还真不敢放肆了。
可就是这么忠诚的高力士,最后还是被李辅国陷害,流放到了黔中道。后来唐代宗即位,赦免了高力士,让他回长安。可高力士走到半路上,就听说唐玄宗已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哭着说“陛下都走了,我还回去干什么?”最后居然哭到吐血,死在了路上。
高力士一辈子都在跟唐玄宗,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始终不离不弃,而且他有能力、有分寸,从不用权力谋私,这在太监里真是太难得了。所以后来的人都夸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连杜甫都在《丽人行》里写过“绣户中,相经过”,暗指高力士在宫廷里的得体行事——能被大诗人写进诗里,还能留下这么好的名声,高力士绝对是太监里的“异类”。
 ![]()
4. 童贯(北宋):掌控军权二十年,却把北宋坑到灭国的“宦官将军”
要是说高力士是“贤宦”,那童贯就是北宋的“灾星”——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太监,掌控北宋军权二十年,可最后却因为一个愚蠢的决定,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童贯是北宋末年的太监,他跟别的太监不一样,长得人高马大,还留着胡子(据说他虽然被阉割了,但雄性激素还比较旺盛,所以能长胡子),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太监。童贯特别会讨好皇帝,当时的宋徽宗喜欢画画、写字、收集古玩,童贯就天天到处找名画、古瓷献给宋徽宗,把宋徽宗哄得特别开心。宋徽宗一看“这太监懂我啊”,就越来越信任他,还让他去管军队。
童贯一开始管军队的时候,还真打了几个小胜仗。比如他曾经率军进攻西夏,收复了几个城池;后来方腊起义,童贯又率军镇压,虽然主要是靠北宋的正规军,但童贯会抢功劳,把平定方腊的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宋徽宗更高兴了,直接封他为枢密使,让他掌管全国的军队。
可童贯根本不懂军事战略,他掌权后,就开始瞎指挥。当时北宋的北方有两个敌人:辽朝和金朝。辽朝虽然已经衰落了,但还能挡住金朝;金朝则很强大,一直在攻打辽朝。童贯就跟宋徽宗说“咱们跟金朝联手,一起灭了辽朝,然后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这多好啊!”宋徽宗一听,觉得这是个“收复失地”的好机会,就同意了,这就是“联金灭辽”的计划。
可没想到,这个计划就是个大坑。童贯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打辽朝,结果被辽朝的残兵败将打得落花流水——原来北宋的军队早就被童贯搞得乌烟瘴气了,士兵们要么吃空饷,要么根本没训练过,连武器都是生锈的,怎么可能打得过辽军?最后还是金朝的军队打下了辽朝的首都,灭了辽朝。
金朝灭了辽朝之后,一看北宋的军队这么弱,就干脆调转枪口,开始打北宋。童贯这时候正在太原,一听金兵来了,吓得魂都没了,根本不敢抵抗,直接带着自己的亲信跑回了开封。当时太原的守将劝他“您是枢密使,应该留下来指挥抵抗啊!”童贯居然说“我是皇帝派来的,我得回去保护皇帝,你们自己守吧!”就这么着,童贯扔下军队跑了,太原很快就被金兵攻破了。
金兵一路南下,很快就打到了开封。宋徽宗吓得把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自己跑了,童贯也跟着宋徽宗一起跑。可宋钦宗和大臣们都恨死童贯了,觉得是他瞎搞“联金灭辽”,还临阵脱逃,才把北宋坑成这样。后来宋钦宗下旨,把童贯贬到英州,还没等童贯到英州,又下旨让他自杀。童贯死了之后,他的头还被砍下来,送到开封示众,老百姓都围着骂他,可见大家多恨他。
童贯掌控北宋军权二十年,不仅没让军队变强,反而把军队搞得一团糟,还因为一个愚蠢的战略决策,引狼入室,让金朝灭了辽朝之后又来打北宋。可以说,北宋的灭亡,童贯要负很大的责任——他就是个典型的“志大才疏”的宦官,有权但没本事,最后不仅自己死得惨,还把整个王朝都拖下了水。
5. 郑和(明朝):带着两百艘大船下西洋,让明朝响彻世界的“航海家太监”
明朝的太监里,有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坏种”,但也有郑和这样的“世界级牛人”——他七次下西洋,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走遍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最远到了东非,不仅促进了中外交流,还让明朝的名声传遍了全世界,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航海家太监”。
郑和本来姓马,叫马和,是云南回族人。他小时候,明朝的军队攻打云南,马和被俘虏,阉割后送进了皇宫。后来马和被分给了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跟着朱棣一起打仗。在“靖难之役”中,马和立了大功,朱棣特别喜欢他,就赐他姓“郑”,还让他当了内官监太监,人们就叫他“郑和”。
朱棣当上皇帝后,想向全世界展示明朝的强大,也想找一找失踪的建文帝(朱棣的侄子,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就决定派一支庞大的船队出海。找谁来带队呢?朱棣想到了郑和——郑和不仅忠诚,还懂军事、会外语(他是回族人,懂阿拉伯语),而且去过很多地方,见识广,是最合适的人选。
公元1405年,郑和带着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你知道这支船队有多牛吗?一共有两百多艘船,两万七千多人,最大的船叫“宝船”,长四十多丈(相当于现在的140多米),宽十几丈(相当于现在的50多米),比当时欧洲的任何一艘船都大!宝船不仅大,还很先进,有罗盘、航海图,还能储存足够的粮食和淡水,能在海上航行好几个月。
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先到了占城(现在的越南南部),然后到了爪哇、苏门答腊(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再到了印度半岛。每到一个地方,郑和都会带着明朝的礼物(比如丝绸、瓷器、茶叶)送给当地的国王,然后跟他们做生意,把当地的香料、珠宝、特产带回明朝。很多国家的国王一看明朝这么强大、这么友好,就主动派使者跟着郑和回明朝朝贡,有的国王甚至亲自来明朝拜访朱棣。
比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在苏门答腊遇到了海盗陈祖义。陈祖义经常在海上抢劫,还想抢郑和的船队。郑和早就听说了陈祖义的恶行,就设了个埋伏,最后活捉了陈祖义,把他带回明朝处死了。这件事之后,周围的国家都知道明朝船队不好惹,也更愿意跟明朝交朋友了。
郑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去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了红海沿岸的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和东非的麻林(现在的肯尼亚)。他带回来的东西也很有意思,比如长颈鹿(当时明朝人叫“麒麟”,以为是瑞兽)、斑马、香料、宝石,还有各种外国的植物种子。这些东西不仅让明朝人开了眼界,也促进了中外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可太大了!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到达印度早了九十多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而且他的船队不是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去交朋友、做生意,这种“和平航海”的理念,在当时是很难得的。直到今天,东南亚还有很多地方纪念郑和,比如马来西亚的“三宝庙”、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都是以郑和的小名“三宝”命名的。
可惜的是,郑和去世后,明朝的皇帝觉得下西洋太花钱(每次都要花几百万两银子),就停止了航海活动,还把郑和的航海图烧了。要是明朝能一直坚持下西洋,说不定中国早就成了海上强国了。不过不管怎么说,郑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太监也能成为伟大的航海家,他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
 ![]()
6. 王振(明朝):怂恿皇帝亲征,把明朝坑到由盛转衰的“蠢太监”
要是说郑和是明朝太监里的“骄傲”,那王振就是明朝太监里的“耻辱”——他本来只是个没文化的小太监,却靠着忽悠明英宗,怂恿他亲征瓦剌,结果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明朝也从盛转衰,堪称“史上最坑皇帝的太监”。
王振是蔚州人(现在的河北蔚县),他早年是个秀才,因为考不上举人,觉得没前途,就干脆自阉进宫当了太监。别以为他是秀才就有文化,其实他肚子里没多少真本事,就会耍小聪明,还特别会讨好皇帝。
当时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登基的时候才九岁,什么都不懂,王振就天天陪他玩,给她找鹰犬、歌舞、摔跤这些新鲜玩意儿,把明英宗哄得特别开心。明英宗长大后,也一直把王振当“老师”和“亲信”,什么都听他的。王振就开始利用明英宗的信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还收受贿赂,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有一次,王振想在老家蔚州炫耀一下,就跟明英宗说“陛下,咱们去蔚州看看吧,那里风景好,还能让老百姓看看陛下的威仪”。明英宗一听就同意了,结果走到半路上,王振又怕军队踩坏了自己老家的庄稼(其实是怕别人说他搜刮民财),又让明英宗下令撤军。就这么来回折腾,军队的士气都快没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瓦剌(蒙古的一支)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攻打明朝。王振一看,觉得这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就忽悠明英宗说“陛下,您是太祖、太宗(朱元璋、朱棣)的后代,要是您亲征瓦剌,肯定能像他们一样立下大功,让天下人都佩服您!”明英宗那时候才二十三岁,年轻气盛,被王振这么一忽悠,就真的决定亲征。
大臣们都劝明英宗“陛下,亲征不是小事,得先准备好军队、粮食和武器,不能这么仓促啊!”可明英宗根本听不进去,还让王振负责指挥全军。王振哪里懂军事?他只知道瞎指挥,军队出发前,连粮食和武器都没准备好,就带着五十万大军匆匆忙忙出发了。
一路上,王振一会儿让军队走这条路,一会儿让军队走那条路,完全没有计划。走到大同的时候,明军前锋被瓦剌军打败了,王振吓得赶紧让军队撤退。撤退的时候,王振又想绕道去蔚州炫耀,结果走了没多远,又怕耽误时间,又改道去宣府。就这么来回折腾,明军的行军速度慢得要死,很快就被瓦剌军追上了。
明军退到土木堡的时候,王振又下令军队停下来,等着自己的行李(里面全是他贪污的财物)。这时候瓦剌军已经包围了土木堡,还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士兵又渴又饿,根本没力气打仗。第二天,也先假装议和,王振以为瓦剌军要撤退,就下令军队去找水喝。结果明军一乱,瓦剌军就趁机发动进攻,五十万明军一下就垮了,士兵们死的死、伤的伤,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
明英宗一看大势已去,就坐在地上等着被俘虏。王振则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杀了,樊忠一边杀他一边骂“你这个奸贼,就是你害死了这么多士兵,害死了陛下!”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明朝国力强盛,对蒙古一直是主动进攻;在此之后,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全被消灭,只能被动防守,国力一下就降了下来。而且明英宗被俘虏后,明朝差点就亡国了,幸好有于谦等人挺身而出,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才保住了明朝。
王振这个没文化、没本事的太监,就因为想炫耀自己,想忽悠皇帝立功,结果把整个明朝都坑了,他也成了明朝“宦官误国”的第一个典型——后来的刘瑾、魏忠贤,其实都是在走他的老路。
 ![]()
7. 刘瑾(明朝):自称“立皇帝”,被凌迟三千刀的“贪腐太监”
王振已经够坑了,可明朝还有个太监比他更狠——刘瑾。他靠着讨好明武宗,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权乱政,卖官鬻爵,还自称“立皇帝”(意思是他是站着的皇帝,明武宗是坐着的皇帝),最后因为谋反被凌迟处死,一共割了三千多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贪腐太监”。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他小时候就进宫当了太监,一开始在东宫伺候太子朱厚照(就是后来的明武宗)。刘瑾特别会来事,知道朱厚照喜欢玩,就天天给他找新鲜玩意儿:比如训练鹰犬、组织歌舞表演、搞摔跤比赛,还带着朱厚照偷偷出宫去玩。朱厚照被刘瑾哄得特别开心,对他越来越信任。
朱厚照当上皇帝后,更是把刘瑾当成了自己的“玩伴”,什么都不管,天天就知道玩。刘瑾就趁机掌握了权力,他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帮皇帝批改奏章(叫“批红”)。刘瑾就利用这个权力,把所有对自己不利的奏章都压下来,只给朱厚照看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大臣们想见到朱厚照,都得先经过刘瑾的同意,要是有人敢说刘瑾的坏话,立马就会被刘瑾找理由陷害。
刘瑾还特别贪,他搞了个“罚米例”,就是哪个官员犯了错,不管错大错小,都要罚粮食,罚的粮食都进了刘瑾自己的腰包。他还卖官鬻爵,不管有没有本事,只要给的钱够多,就能当官:比如一个知府的职位要卖两万两银子,一个知县的职位要卖五千两银子。很多贪官为了买官,就拼命搜刮老百姓,把地方搞得民不聊生。
当时的人们都怕刘瑾,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立皇帝”,意思是他虽然是太监,但权力比皇帝还大。刘瑾自己也很得意,他经常说“满朝文武,都得听我的,皇帝不过是个小孩子罢了”。
可刘瑾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他谋反。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在宁夏起兵谋反,还发布了檄文,列举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说要“清君侧,诛刘瑾”。刘瑾一开始还想隐瞒这件事,可后来纸包不住火,朱厚照还是知道了。
朱厚照派杨一清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乱,又派张永(也是个太监,跟刘瑾不和)去监军。杨一清平定叛乱后,就跟张永商量,要除掉刘瑾。张永趁朱厚照设宴的时候,把安化王的檄文交给了朱厚照,还揭发了刘瑾的谋反罪行。朱厚照一开始还不信,说“刘瑾跟着我这么多年,怎么会谋反呢?”张永说“陛下,您要是不信,就去抄刘瑾的家,看看他家里有什么!”
朱厚照半信半疑,就派人去抄刘瑾的家。这一抄,可把所有人都吓住了:刘瑾家里抄出了黄金二十四万锭、白银五百万锭,还有无数的珠宝、玉器、丝绸;更可怕的是,还抄出了玉玺、龙袍、玉带这些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甚至还有一把匕首,藏在刘瑾的扇子里面!朱厚照一看,气得浑身发抖,说“刘瑾这个狗东西,居然真的想谋反!”
于是朱厚照下令,把刘瑾凌迟处死。凌迟是中国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之一,要把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一共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割完。刘瑾被割第一刀的时候,还喊着“我冤枉”,可割到第二天,他就疼得说不出话了,最后在痛苦中死去。老百姓听说刘瑾被凌迟,都跑去围观,还有人花钱买刘瑾的肉吃,说要“解恨”。
刘瑾从一个小太监,靠讨好皇帝当上“立皇帝”,最后因为贪腐和谋反被凌迟处死,真是“自作自受”。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管权力多大,要是贪得无厌、胡作非为,最后肯定没有好下场。不过刘瑾虽然死了,但明朝的宦官专权问题并没有解决,后来又出现了魏忠贤,比刘瑾还狠。
8. 魏忠贤(明朝):自称“九千岁”,让全国建生祠的“权宦天花板”
你以为刘瑾已经够狠了?那你肯定没听过魏忠贤的故事。魏忠贤是明朝最后一个、也是最狠的一个权宦——他自称“九千岁”,离皇帝的“万岁”只有一步之遥;他迫害东林党,杀了无数忠臣;他还让全国给他建“生祠”(活着的时候建的祠堂),大臣们见了他都要跪拜。可以说,魏忠贤把明朝的宦官专权推向了顶峰,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魏忠贤是河北肃宁人,他小时候就是个地痞流氓,喜欢赌博、喝酒,后来因为赌输了钱,还欠了一屁股债,走投无路之下,就自阉进宫当了太监。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特别会钻营,他知道要想上位,就得找个靠山。
当时的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有个奶妈叫客氏,很受宠信。魏忠贤就拼命讨好客氏,跟客氏结成了“对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名义上的夫妻)。客氏在明熹宗面前经常说魏忠贤的好话,明熹宗也慢慢喜欢上了魏忠贤。
明熹宗有个爱好,就是做木工,他做的家具、宫殿模型都特别精致,堪称“木工大师”。可他天天就知道做木工,根本不管朝政。魏忠贤就趁明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拿着奏章去请示他。明熹宗不耐烦地说“这些小事你看着办吧,别烦我做木工!”魏忠贤就趁机掌握了朝政大权。
魏忠贤掌权后,就开始排除异己,尤其是针对东林党。东林党是当时的一群正直大臣,他们反对魏忠贤的专权,经常上奏章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恨死了东林党,就编了个《东林党点将录》,把东林党人比作《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然后按照名单一个个抓起来,用酷刑折磨他们。
比如东林党的领袖左光斗、杨涟,被魏忠贤关在监狱里,天天用酷刑折磨:打板子、夹手指、泼冷水,最后左光斗的骨头都被打断了,杨涟也被活活打死。魏忠贤还下令,凡是跟东林党有关系的人,都不能当官,连他们的家人都要受到牵连。就这么着,朝堂上再也没人敢反对魏忠贤了。
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党羽也越来越多,人们把他的党羽叫做“阉党”。阉党们为了讨好魏忠贤,就到处给他建生祠。生祠就是给活着的人建的祠堂,一般只有皇帝或者圣人才能有。可魏忠贤的生祠,从北京建到了南京,从山东建到了湖广,全国一共有几十座。每座生祠都建得特别豪华,里面供奉着魏忠贤的雕像,大臣们路过生祠,都要跪拜行礼,要是有人不拜,就会被阉党陷害。
魏忠贤还自称“九千岁”,他的党羽们甚至喊他“九千九百岁”,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有一次,魏忠贤去外地视察,当地的官员都跪着迎接他,比迎接皇帝还隆重。魏忠贤也越来越得意,觉得自己就是“无冕之王”。
可魏忠贤的好日子,随着明熹宗的去世而结束了。公元1627年,明熹宗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早就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权,他上台后,就开始一步步削弱魏忠贤的权力。阉党的成员见势不妙,纷纷倒戈,上奏章弹劾魏忠贤。
崇祯皇帝趁机下令,把魏忠贤贬到凤阳去守皇陵。魏忠贤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就在去凤阳的路上,上吊自杀了。崇祯皇帝还不解气,又下令把魏忠贤的尸体挖出来,凌迟处死,还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各地示众。魏忠贤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阉党专权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可魏忠贤造成的破坏已经无法挽回了:明朝的朝政被他搞得一团糟,忠臣被杀光了,老百姓也被搜刮得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崇祯皇帝虽然想挽救明朝,但已经回天乏术了。十七年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可以说,魏忠贤就是明朝的“掘墓人”之一,他用自己的专权,把明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
9. 李莲英(清朝):打破太监品级限制,陪慈禧五十多年的“第一太监”
清朝的太监,不像明朝那么专权,但也出了几个有名的,比如李莲英。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最红的太监,他陪了慈禧五十多年,还打破了清朝“太监最高品级是四品”的规定,被慈禧封为二品顶戴,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太监之一。不过跟明朝的权宦比起来,李莲英要“聪明”得多,他懂得低调,最后还能善终。
李莲英是河北大城县人,他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是个皮匠,后来因为得罪了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把李莲英送进宫当了太监。李莲英一开始叫李进喜,进宫后因为会来事,被分到了慈禧太后身边。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打扮,尤其是喜欢梳头。当时宫里的太监都不会梳新发型,李莲英就偷偷去北京的八大胡同(当时的烟花柳巷)学梳头,因为那里的妓女们发型最多、最时髦。李莲英学会了几十种新发型后,就天天给慈禧梳头,梳得又好看又舒服,慈禧特别满意,还给他改名叫“李莲英”。
李莲英不仅会梳头,还特别会说话,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比如有一次,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一起下棋,慈禧快输了,心里很不高兴。李莲英一看,就赶紧走过去,假装不小心把棋子碰乱了,然后笑着说“老佛爷的棋艺太高了,奴才这一不小心,把棋局都弄乱了,真是该打!”慈禧一听,正好有台阶下,就笑着说“算了算了,今天就下到这儿吧”,一场尴尬就这么化解了。
还有一次,慈禧太后去颐和园游玩,李莲英提前安排人在路边种了很多菊花。慈禧看到后,高兴地说“这菊花真好看”。李莲英赶紧说“老佛爷是‘老佛爷’,菊花是‘菊仙’,菊仙见到老佛爷,当然要开得更艳了!”慈禧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对李莲英更信任了。
李莲英虽然受宠,但他不像明朝的太监那样专权,反而很低调。他知道自己的权力都是慈禧给的,要是得罪了慈禧,或者得罪了其他大臣,自己肯定没好下场。所以他从来不干涉朝政,也不贪得无厌,有时候还会帮大臣们在慈禧面前说几句好话。比如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的时候,李莲英经常偷偷给光绪送吃的,还安慰他,光绪皇帝对他也很感激。
清朝有规定,太监的最高品级是四品,可慈禧太后因为喜欢李莲英,就打破了这个规定,封李莲英为二品顶戴,这在清朝太监里是独一份。李莲英虽然品级高,但他从不张扬,出门的时候,要是遇到大臣,他都会主动避让,给大臣们面子。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了。李莲英知道自己的靠山没了,就主动向隆裕太后请求退休。隆裕太后同意了,还赏了他很多财物。李莲英退休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闭门不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1911年,李莲英病死在家里,享年63岁。
不过关于李莲英的死因,还有一些野史传说。有人说他是被革命党人杀了,因为他是慈禧的亲信;还有人说他是被小德张(另一个太监)陷害死的,因为小德张想抢他的财产。甚至有人说,1966年的时候,李莲英的墓被挖开,里面只有他的头,没有身体,说明他是被人杀了,头被砍了下来。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正史里还是记载李莲英是病死的。
不管怎么说,李莲英能在慈禧身边待五十多年,还能打破品级限制,最后善终,说明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他不像明朝的权宦那样贪腐专权,而是懂得低调做人、谨慎做事,这在太监里是很难得的。李莲英的故事,也反映了清末宫廷的权力斗争——太监的命运,其实就是皇权的“附属品”,靠山在,就能荣华富贵;靠山倒,就可能一无所有。
 ![]()
10. 安德海(清朝):仗着慈禧宠信跋扈,被地方官砍头的“嚣张太监”
跟李莲英比起来,安德海就是个“反面教材”——他也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可他太嚣张了,仗着慈禧的宠信,不仅干涉朝政,还违反清朝“太监不能出京城”的祖制,最后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住,当场砍头,成了清朝第一个被地方官处死的大太监。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人,他比李莲英进宫早,也比李莲英先得到慈禧的宠信。安德海小时候就很聪明,还读过几年书,能说会道,所以很快就从普通太监升到了总管太监,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
慈禧太后刚掌权的时候,跟恭亲王奕訢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朝政大权。在这个过程中,安德海帮慈禧传递消息,立下了大功,慈禧对他更信任了。安德海就开始骄傲起来,觉得自己有慈禧当靠山,谁都不怕。
他不仅在宫里飞扬跋扈,还经常干涉朝政。比如大臣们上奏章,要是不经过安德海的同意,就很难送到慈禧面前;要是有人敢说安德海的坏话,他就会在慈禧面前说这个人的坏话,让这个人倒霉。连恭亲王奕訢,都被安德海陷害过好几次,差点丢了官职。
最嚣张的是,安德海居然违反了清朝的祖制。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就规定,太监不能出京城,更不能干预地方政务。可安德海为了捞钱,就跟慈禧说“老佛爷,您的寿辰快到了,奴才去江南给您采办一些龙袍和古玩,保证让您满意!”慈禧被他说动了,就同意了。
安德海一出京城,就开始耀武扬威。他坐着大船,船上挂着“奉旨采办”的旗子,还带着很多随从,一路上吃喝玩乐,收受贿赂。到了山东的时候,安德海更是过分,他不仅让地方官给他送礼,还娶了一个妓女做老婆,排场搞得比官员还大。
山东巡抚丁宝桢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早就看不惯安德海的嚣张跋扈,还知道清朝有“太监不能出京城”的祖制。丁宝桢就派人把安德海的船扣了下来,然后上奏朝廷,说“安德海违反祖制,出京扰民,请朝廷下令处死他!”
当时的皇帝是同治皇帝,同治皇帝早就讨厌安德海了,因为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说他的坏话。同治皇帝就跟恭亲王奕訢商量,奕訢也恨安德海,就下旨给丁宝桢,说“安德海私自出京,扰乱地方,着即就地正法!”
丁宝桢接到圣旨后,马上就把安德海抓了起来,在济南的闹市口把他砍头了。安德海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仗着慈禧的宠信,居然会死在一个地方官手里。而且丁宝桢杀了安德海之后,还把他的尸体示众,让老百姓看看这个嚣张的太监的下场。
慈禧太后知道安德海被杀后,虽然很生气,但因为丁宝桢是奉旨行事,而且安德海确实违反了祖制,她也没办法,只能认了。后来慈禧还召见了丁宝桢,夸他“办事果断”,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安德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有靠山,也不能太嚣张,更不能违反规矩。他本来可以像李莲英一样,靠着慈禧的宠信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可他偏偏要飞扬跋扈,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而且安德海的死,也让后来的太监(比如李莲英)吸取了教训,变得更加低调——毕竟谁都不想重蹈安德海的覆辙。
结语:太监不只是“奸佞”,更是古代宫廷的“缩影”
看完这十个太监的故事,你是不是对“太监”这个群体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里有像赵高、魏忠贤这样祸国殃民的奸佞,也有像蔡伦、郑和这样推动历史进步的能人;有像高力士、李莲英这样忠诚低调的贤宦,也有像王振、安德海这样愚蠢嚣张的蠢材。
其实太监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命运,除了个人的性格和选择,更多的是因为古代宫廷的环境。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太监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他们既能因为皇帝的信任而荣华富贵,也能因为皇帝的猜忌而身首异处;既能利用权力为所欲为,也能凭借能力做出一番事业。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古代宫廷政治的缩影。从秦朝的赵高到清朝的李莲英,太监这个群体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他们既是王朝的“附属品”,也是王朝命运的“见证者”。读懂了他们,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古代宫廷的复杂和残酷,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
或许以后再提到太监,你不会再只想到“奸佞”两个字,而是会想起蔡伦的造纸术、郑和的航海船,想起高力士的忠诚、魏忠贤的专权——毕竟,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这些太监的故事,正是历史最鲜活、最真实的写照。
你还知道哪些知名的太监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