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8年,温玉成被提拔副总长,差点进入政治局,得益于他的建议?

0
分享至

“1968年3月12日晚,你准备好进京了吗?”黄永胜放下电话,语气里夹着少见的急迫。距天安门不到三十公里的军区驻地,温玉成愣了几秒,只回了一个字:“到。”他很清楚,这一次调动意味着什么:从南粤前线直奔北京中枢,舞台大得足以改变一名上将的余生。

海南老家走出来的温玉成,一向不多话。抗战末期在新四军立下过“爆破三分钟”的记录,朝鲜战场又在铁原防御战顶住了整整五天炮火。1955年授衔后,他被分到广州军区,成为黄永胜的副手。十三年里,两人吃住在一个院子,作训会议上一抬手就能对出暗号,说是“默契”,倒不如说各有所需:黄要稳住华南,温则想在大部队里试刀。



“你得跟我到总参去。”黄永胜的建议很直接。当时总参领导层空缺显眼,林彪急着把心腹放进去;各大军区的司令、副司令们都在观望,谁也不愿轻易抽调核心干将。黄永胜看中的,正是温玉成那些年磨出来的“硬骨头”作战作风。一纸命令签下,华南的常湿空气还未散去,温已坐上了飞往北京的军机。

抵京后,他被分管作战训练,很快又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两顶帽子一戴,温玉成的位置微妙起来:面向林彪的军委办事组,他是“黄系”人;转身对江青的小组,他握有样板团这个稀缺资源。夹在两派之间,温在公开场合说话谨慎到近乎洁癖,开会时只用作战图表回答一切问题。



有意思的是,九大筹备期间,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人选名单反复调整。林、江各自递进名单,军委办事组成员基本悉数入围,唯有温玉成的名字时隐时现。那几天,文件室的灯亮到凌晨。传闻江青直言:“样板团不能换指挥。”林彪反问:“京城防务也不能缺主心骨。”僵局里的温玉成,不吭声,也未站队。

1969年4月九大召开,他顺利当选中央委员,并被列入政治局委员候选人名单。投票那天,人民大会堂内气氛凝重过早春霾雾。当一中全会结果公布——温玉成落选,现场掌声戛然而止。外界猜测纷纭:有人说他“太木讷”,有人说他“秋后算账怕站错”,可最直接的原因或许只是——林、江双方都不确定这位“硬骨头”是否真能死心塌地。

政治舞台不给喘息。1970年初,他被行政命令调往成都军区任第一副司令员,管边疆防务,远离北京核心。朋友为他送行,悄声叹:“躲得过风口浪尖,也未必躲得过卷土重来。”话音未落,一年后“九一三”出事,黄永胜被隔离审查,军委办事组解体。温玉成这颗“侧影棋子”依旧逃不过清查,被宣布“停职反省”,住进西郊一处旧招待所,门口昼夜站岗。



隔离审查整整六年。审查组翻查作训日记、电话记录、批条汇报,甚至连他在样板团晚会上坐在哪排都做了标记,却没能揪出实质性问题。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温玉成处境松动。1983年,总政给出处理结论:“说过错话,办过错事,不予处分”,安置至南京,级别定为大军区副职。从此,这位曾在政治局大门口徘徊的将领,把余生交给秦淮河畔的清晨长跑和翻阅战役资料。

遗憾的是,他的军事才华没能在更高层面发挥。回看当年那场提拔,固然离不开黄永胜的举荐,可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愈发复杂的派系格局。温玉成能力毋庸置疑,政治嗅觉却与那段特殊年代格格不入。一旦被推到权力中线,沉默成了缺口,谨慎反倒变成了失分。



历史资料里,温玉成的名号常排在“文革碰头会”成员之后,却鲜少有人注意:在军委办事组里,他是唯一一个没能跻身政治局的上将,也是唯一一个在清查中“证据不足”仍被冷处理的人。硬骨头不一定锋利,可能也不够柔软。某位知情者曾对记者透露:“如果不是当初黄司令一句‘去总参吧’,温老也许就留在广州,当个稳稳当当的副司令,垂钓白鹅潭。”

试想一下,若无那通深夜电话,他也许不会在首都保卫部队穿梭,更不会出现在九大投票名单上。然而历史没有假设。1968年那场调动,把一个出身基干连的实战派送进政治激流,浮沉无可避免。岁月倏忽,文件上的印章早已褪色,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却仍是那句简短应答:“到。”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1986文章数 157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