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鸦片战争期间,北京通州八里桥畔,仅仅8000人的英法联军,对阵3万浩浩荡荡,已摆好阵型的清军。
这是清朝最后一次以“举国之力”拿出蒙古骑兵、八旗“劲旅”的老家底。是对方近4倍的兵力,主帅僧格林沁,也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将领。
![]()
这场仗,清军信心满满,势必要一举歼灭这些蛮夷。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战死1.2万人,对方仅伤12人(英军死2人、伤10人,法军无死亡)。
也就是说,1000个人只换来1个人的伤亡,这战绩是怎么来的?
清军拿出的老底子,其实早已不是如当年清军入关的那些八旗劲旅。
这里的所谓八旗劲旅,很多都是临时拼凑的绿营兵,平时缺乏训练,战斗意志薄弱,战斗力极差。
![]()
蒙古骑兵冲锋陷阵,表现确实也比较勇猛,然而不讲究战术纪律,各自为战。
僧格林沁,清朝当时最能打的将领,说是最能打,其实说的是在冷兵器战场。
打仗气势还是有的,为了给敌人一个视觉震慑,下令麾下蒙古骑兵“密集冲锋”,企图通过骑兵快速机动,冲垮敌军防线,然后骑兵打步兵,屠杀对方。
![]()
可惜的是,这不是明朝末年,对方长枪短炮,最喜欢这种密集冲锋了,一轰就倒一大片。骑兵还没冲到对方阵营,就全军覆没了。
清军主力装备有弓箭、马刀,也不是完全没有火器,比如抬枪、鸟枪。
但是相比英法联军,步兵配备“恩菲尔德线膛步枪”,炮兵配备“12磅拿破仑榴弹炮”,无论射程还是射速,都远胜清军,不是一个层级。
![]()
而且这些英法联军,是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纪律性强,战法娴熟。战前早已摸清清军部署,熟悉了地形。
而清军不仅缺乏训练,战前对敌军装备、战术,一无所知。甚至不知“线膛枪”为啥玩意。
![]()
八里桥战役,大清铁骑最后的倔强。那不畏枪林弹雨,一往无前的勇猛精神,也确实值得佩服。
可惜的是,时代变了,用冷兵器战场的勇猛,去打热兵器的战役,那犹如拿鸡蛋去硬砸石头,鸡蛋再多,也伤不了石头分毫。
一场战役,战死1.2万,仅伤敌军12人,就不奇怪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