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噪音从严治理,2026年起最高拘留10天!
广场舞音响彻夜轰鸣,装修电钻声休息时间依然响起,邻里争吵声不绝于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噪音困扰,终于要有更强的解决之道了。
2025年6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部新法对困扰民众多年的社会生活噪声问题作出了更有力的回应——明确规定经劝阻拒不改正的噪声扰民行为,情节严重者可处以最高10日的行政拘留。
法律条款变化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有关部门依法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继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
对于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取代了2012年版法律中“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的条款,显著提高了处罚力度。
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新法将“违反法律规定”修改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加入了地方性法规,覆盖了更多噪音场景。
这意味着各地制定的具体噪声标准和管理规定将成为执法的重要依据。
社会生活噪声主要包括:公共场所娱乐健身噪音(如广场舞、露天演唱);家庭及室内活动噪音(如深夜K歌、乐器演奏、装修施工);商业经营噪音(如商铺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
需要注意的是,新法规制范围限于社会生活噪音。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仍主要由环保部门监管。
新增处罚前置条件
新法明确了“先劝后罚、分级处置”的治理逻辑。处罚的核心前提是需经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或有关部门依法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沙依巴克区分局法制大队民警贾云峰解读说:“这一强调‘先劝后罚’的程序设置,意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执法程序上,警方接警后将以现场调解劝阻为先,并引导当事人寻求基层自治组织介入。只有在基层调解处理未能制止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才会依据新法启动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认定
新法对噪声扰民行为采取了分级处罚标准。一般情节处5日以下拘留或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通常包括:多次劝阻后仍扰民、因噪音引发肢体冲突或群体性纠纷、在医院/学校周边制造噪音等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法案例(如“荒山野鬼”录音扰民案),即使噪声未超法定分贝限值,只要长期、故意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生活安宁,即可认定为违法。
这一规定解决了过去噪声扰民“取证难、执行弱”的问题。此前噪声扰民主要依赖民事调解或生态环境等部门处罚,但对个人持续性行为,如深夜装修、家用音响设备播放音量过大等,缺乏有效约束。
新法与地方法规的衔接
在新法实施前夕,多个省市已相继出台本地噪声污染防治具体办法,为新法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具体细则。
例如,《湖南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对群众反映强烈、投诉高发的装饰装修活动噪声、广场舞扰民、麻将馆喧哗等问题均作出具体回应。
同样,《内蒙古自治区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也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每日十二时至十四时三十分、十八时至次日八时,不得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室内装修。
这些地方性法规与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共同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警方建议
警方建议市民,如遇噪声扰民问题,可首先尝试友好协商;若无效,应及时向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或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反映,要求调解。
若基层调解仍无法解决问题,可拨打110报警,并向警方提供前期调解记录及相关证据,配合后续执法工作。
从2026年开始,噪音制造者面临的不仅是罚款,还可能是最高10天的拘留。法律并非只为惩罚,更是引导公序良俗的基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