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冰城史话】记忆里的哈铁四小 | 王宝滨

0
分享至

图1、哈铁四小旧址,现团结小学(王宝滨摄)。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央乐团合唱团

记忆里的哈铁四小

文/王宝滨

1962年暑期,8岁的我经报名考试,成为哈尔滨铁路第四小学校一年六班的一名学生。报名很简单,带户口薄就行,考试也不难,只问姓名、年龄,还问了父母名字,又数了100个数,实际是在测试我傻不傻。我在哈铁四小学习了一年,时间虽短却留下深刻记忆。当时的哈铁四小是哈尔滨一流小学,好于南岗区的复华、凤翥和花园三所小学校,可以和继红小学(烈士子弟小学)媲美。

哈铁四小坐落在南岗区公司街与邮政街拐角处,操场占地面积很大。公司街一侧是二层,附带半地下室,邮政街一侧的平房是后接的。校舍有3个门,主入口在公司街,常年封闭;楼后有个窄门通操场,学生不能列队进入。学生上学、放学、上下课走邮政街的门。操场中间是足球场,东侧有一个粗铁体育器械架子,设滑梯、秋千和吊环等体育器械,滑梯滑道由两根钢管组成,又高又陡,并不适合小学生玩。铁管架子北侧是一座由钢管组成的“猴杠”,任学生在上面攀爬。

哈铁四小的身世(沿革)是我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的。它始建于中东铁路初期,原为中东铁路新哈尔滨第一小学校,一层附带半地下室。1910年—1920年,中间改扩建时加高一层。1926年,该校为俄侨私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伪满时期为哈尔滨女高,又称国高,即伪满洲国时的女子中学。哈尔滨解放后,该校曾一度为哈尔滨铁道学院校舍。1957年,哈铁四小于此设立,有1—6年级36个班,在校生约1800名,只招收哈尔滨地区铁路职工子弟。

我们班教室在一楼南端,4个窗口面向公司街,黑板挂在北墙上,上方是毛主席画像,两边有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红字标语。教室刷苹果绿色油墙裙、白石灰墙壁、红油漆松木地板。盛夏时节,窗外树影婆娑,阳光把斑驳的树影投在课桌上。教室门斜对面墙上挂着一个大电铃,上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清脆的铃声震耳欲聋。停电时收发室老校工晃铃铛,他边走边摇铃,楼上楼下来回走动。

图2、现南岗区团结小学操场(王宝滨摄)。

女老师叫苏金环,是一个4岁女孩的母亲。苏老师烫发,有一张娃娃脸,只是身材矮矮的。由于我们都是孩子,并不觉得她个头矮。苏老师讲课时“教鞭”(约二尺长的木棍)不离手,她把拼音字母或算术题写在黑板上,用“教鞭”指点着讲课。课堂闹哄哄时,她就用“教鞭”敲打前排同学的课桌,示意安静。语文、算术课本都是国家统一教材,语文课先学拼音,再学生字和课文,由“看图说话”练习写作文。生字从“日、月、水、火”学起。由于循序渐进,我们学得十分扎实。时隔50多年,苏老师讲过的课文我至今记忆犹新。如:“妈妈给我缝棉衣,一针一针缝得密,妈妈缝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爱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苏老师讲这篇课文时,窗外大雪下得正猛,我们坐在教室里,身穿母亲做的棉衣,倍感温暖,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的第一篇看图说话(作文)写得比较好,被苏老师当作范文,她的鼓励使我受益匪浅。记得看图说话有4幅画,表达的意思是房檐下有一窝小燕子,一只雏燕掉在地面,这时一只小猫跑过来,两名少年把小猫赶跑,蹬梯子把雏燕送回窝。我编的文章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大约有500字。那次,我班女生王艳荣写的文章也被评为范文,全班同学对我俩刮目相看。我由此与语文课结下不解之缘。


图3、电影《英雄小八路》剧照。 来自爱历史视频号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经常集体看电影,地点在哈铁文化宫剧场,每次1角。我们先后看了《祖国的花朵》《红孩子》《英雄小八路》《小铃铛》等影片。学校组织看电影旨在教育学生,观看《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观看《英雄小八路》,让我们立志成为小英雄。电影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使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时隔50多年,歌词耳熟能详: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国家,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同期公映的电影还有《抓壮丁》《飞刀华》《兵临城下》等,因内容不宜学生看而被学校放弃。据说《飞刀华》公映后,诸多少年模仿电影主人公抛飞刀,致使许多学生眼睛被扎坏,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那时同学中家庭生活困难者多,很多同学穿带补丁的衣服,我也如此。有的同学穿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冬天男生戴父亲的旧棉帽子,帽子大脑袋小,戴在头上遮眼睛,狼狈不堪。同学的书包、文具盒多数都是哥哥、姐姐用过的。许多同学没有可换洗的内衣,没有背心、裤衩。由于衣服长期不换洗,身上、头上生虱子、虮子(虱子卵)。1963年春天,学校开展消灭虱子和虮子活动,把洗发药水、“六六六粉”(灭虱子药品)下发给各班级。苏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她一边给女生洗头,一边往男女同学裤裆里掸“六六六粉”。活动结束时苏老师有点生气,她说全班男女生都没穿裤衩,这样很不文明,她让我们回家告诉家长,下周不穿裤衩不准上课!


图4、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配图来自青春中方,仅供参照,与原文无关)。

那时,戴上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是我们的梦想。苏老师也用入队鞭策我们。她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然而,第一批入队却没有我。第一批入队的是两男两女,男生是刘子光、陈占华,女生是王艳荣、宫艳荣。他们学习好,课堂纪律好,作业写得干净整洁,总之比我优秀。那时,白衬衫、蓝裤子,再配上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是最漂亮的学生装。
1963年,哈铁五小成立。哈铁路局规定,以西大直街为界,家住西大直街以南的学生划入哈铁五小学区。同年暑假开学后,我和大多数同班同学离开哈铁四小,成为哈铁五小二年级新生。那年我戴上了红领巾。

2025年11月1日


【作者简介】王宝滨,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作者授权】本人为原创回忆文章《记忆里的哈铁四小》作者王宝滨,特授权冰城文艺交流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发布。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编审:赵文铭

图片:王宝滨提供

推介:冰城文艺交流微信公众号平台

主办: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

邮箱:64264359@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黑龙江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黑龙江新闻网
黑龙江新闻网官方账号
37101文章数 16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