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英语作业发愁时,广州12岁的马小雨已经用流利口语为自家文具店创下10万元销售额。这个暑假,她用"荧光笔像会发光的彩虹"的童趣解说,让30多国客商心甘情愿下单,更在TikTok收获23万点赞。
 ![]()
英语课上的商机觉醒
去年夏天,正在背诵课文的小雨意外成为妈妈店铺的"救星"。面对手足无措的妈妈和英国采购商,她鼓起勇气用课堂英语促成首笔3000元订单。"当时只是照着产品标签念,没想到客人笑着掏钱了",回忆起人生第一单,小雨眼睛依然发亮。
这个潮汕家庭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父母连"Hello"都说不标准,女儿却靠着学校戏剧社训练的口语,让原本困于语言障碍的小店闯入国际市场。更令人称奇的是,小雨自创的"儿童营销学"彻底颠覆传统外贸模式:她把计算器比作"数学魔法师",形容笔记本是"会吃字的肚子",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说反而成为最佳销售话术。
三个月速成商业小达人
成功绝非偶然。首单成交后,这个六年级女孩展现出超乎年龄的专注力:每晚雷打不动背诵50个专业词汇,从"ballpoint pen"到"environmentally friendly";跟着YouTube模仿英美澳不同口音;甚至整理出《十大热门文具》中英文对照手册。
"她会观察客人表情,发现对方皱眉就换种说法。"母亲马女士说起女儿的商业天赋如数家珍。有次面对德国客商,小雨机灵地用"像啤酒泡沫一样可爱的修正带"做比喻,当场拿下8000元订单。PET证书、相当于高中的词汇量,这些硬实力加上对情绪的敏锐捕捉,让她在三个月内接待超200位外商,回头客占比达40%。
十万业绩背后的教育启示
当小雨的带货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爆红,教育专家们看到了更深层的价值。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建国指出:"她用实践证明,语言不该是试卷上的选择题,而是连接世界的工具。"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恰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这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站在义乌商贸城的摊位前,正重新定义"神童"的含义——不是奥数奖牌,不是钢琴考级,而是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那位德国采购商汉斯的评价:"她卖的不是文具,是使用文具时的快乐想象。"或许,小雨的故事最动人的部分,正是让孩子做回孩子本身,就足够打动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