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革命世家,父亲是国务院副总理,母亲是全国妇联主席,舅舅舅妈更是中共早期革命的先驱,家世显赫得令人咋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家境如此显赫的人,晚年却拿着厚厚的电话本,翻找父亲生前的老友求助,却频频被拒,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接。
以至于后来她苦笑着对记者说:“他们都讨厌我。”这是怎么回事?一个革命世家的后代,为何落得如此境地?
![]()
出身革命世家,从小就参与革命事业
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16岁结婚,生下三儿两女,但丈夫却整天游手好闲,不做正事,她对此非常失望。
受到闺蜜秋瑾投身革命,波澜壮阔的事迹影响,一个坚定的想法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她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秋瑾一样的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贡献。
她卖掉了自己娘家陪嫁的嫁妆,又四处奔走借钱,准备带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去省城学堂读书。在这之后,为了更一步精进学业,她又带着几个孩子远赴法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太。
1923年,她的女儿蔡畅和李富春在法国结婚,不久后竟意外有了身孕。蔡畅知道怀孕后第一想法便是打掉,当时他们正投身革命事业,怀孕会耽误很多事情。
![]()
但葛健豪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她知道女儿有顾虑,为了让女儿放心也能更好的投身革命事业,便安慰女儿,这个孩子生下来由自己抚养。
终究是自己的孩子,蔡畅就是再不愿要也是百般不忍的,加上葛健豪的强烈坚持,她把孩子生了下来,因为当时正处于特殊时期,所以为其取名为李特特。
一生完孩子,蔡畅便毫不犹豫的去做了结扎手术,李特特成为了她们夫妻唯一的女儿。
![]()
李特特一出生,蔡畅便把她交给了母亲抚养,因为自己和丈夫则要接受组织的安排,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而葛健豪则是带李特特回了湖南老家生活,这一呆,便是四年。四岁那年,李特特终于见到了父母。
当时,蔡畅和丈夫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党的工作,而她们家则被设为了联络点,为了更好地伪装,她们将李特特还有外婆接来上海生活。
尽管一家人团聚,但李特特还是很少见到父母,由于革命需要,她们很少回家,偶尔回家也是伪装成各种样子,把年纪尚小的李特特吓的不行。
父母一直在外奔波,而她和父母的相聚也更多是搬家的过程中。渐渐的,李特特适应了这种生活,每当父母喊她收拾行李时,外婆负责安全存放机密文件和经费,而李特特则将外婆在搬迁中烧掉的文件放入满满一盆水中,然后倒进马桶。
![]()
从一次到两次,再到五次三番,每次搬家后,李特特都要更换姓氏。她不明白为何母亲要让她撒谎,每次愤怒地询问时,只能得到一句“小孩子不要总问为什么,叫你姓什么你就姓什么”。
在李特特的年幼心灵中,她无法理解母亲为何总是将自己独自留在家中。她误以为母亲不喜欢自己,对于母亲投入工作的全心全意,她只看到了被抛弃的寂寞。
直到长大后,她渐渐理解了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她才知道父母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是为了躲避特务的追捕。
1931年,上海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李富春和蔡畅只好离开上海,而李特特也被送回了湖南老家,李特特再次离开了父母,母亲严厉的样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38年,莫斯科成立了一所国际儿童院,主要培养一些烈士遗孤和领导同志的后代,而李特特自然成了其中的一员。
在这异国他乡,虽然偶尔会觉得孤单,但是李特特童年的经历锻炼形成了她坚韧的性格,在这里,她与一些像她一样的革命后代成为了朋友,过了一段相对来说还算安逸的生活。
然后不久之后,苏联卫国战争就爆发了,李特特和儿童院里的其他朋友每天都要参加沉重的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军参加战斗。
十七岁的李特特每天要负重二三十斤,还要挖战壕。当时正是冬天,土地被冻得非常硬,李特特的手时常被磨出血,吃的也只有一块又黑又硬的面包。
![]()
她还要负责在医院护理伤员,除了每天帮他们换药,喂饭,它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每天收集断胳膊断腿然后埋掉。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工作训练繁重,但她从不抱怨,只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获得了“马克西姆机关枪手”的光荣证书。
2.为国奉献,投身北方,西部
1948年,李特特成功考入了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在这她和一个俄罗斯小伙结了婚,生下一子。
1952年,她顺利完成学业携夫带子回国,尽管父母当时已经是国级机关干部,但她没有享受任何特权。
![]()
而是出于专业需要,主动提出要去农村实践,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内情况。但当时国家非常需要人才,并没有立刻派她去农村,而是将她派驻到了农科院从事研究工作。
但李特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得知国务院决定在苏联的协助下,兴建一个大型谷物农场,即北大荒计划,她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带着只有三个月的二儿子远赴北方。
在这之后,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当时中苏关系的恶化,李特特和丈夫离了婚,选择独自抚养孩子。
李特特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过了一年又一年,在她晚年离休后,国家为李特特配备了保姆,她的居所是宽敞的三居室,即使她不愿意宅在家里,出去游山玩水,退休金也是绰绰有余。
![]()
但她却做了件令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她散尽家财积蓄,选择下乡扶贫。1988年,李特特成为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
和其他扶贫的人不太一样,有人形容李特特的工作是“一脚落地,一手通天”。她一边利用自己的关系,向省市区领导或北京的头头脑脑们,还有一些企业家说情、要钱;
一边将得来的“好处”转给最底层村民,帮助贫困地区架桥、打水井、修公路、办学校、建工厂……
以至于后来有人连她电话都不敢接,纷纷对她避之不及。84岁的李特特在接受采访时跟记者回忆道:“我爸爸以前和他们关系都很好,经常往来,他们的联系方式我都有,不过现在有些人很害怕接我电话,都讨厌我了,因为我找他们就一件事——‘化缘’。”
![]()
对她这种行为,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很多人风言风语:“老人家年事已高,可能脑子糊涂了,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要瞎折腾。”
对此,她总一笑置之,时常念叨:“难道让我天天坐在家里等死啊?人怎么能这样活着!现在有些人富得流油,一顿饭不知吃掉多少钱,可还有些地方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孩子穷得没衣服穿,我一想起来就坐不住。”
她的一生起起伏伏,或许是受到独特家庭背景的激励,她总是闲不下来,觉得自己不做点什么都对不起家里人。
面对记者采访时,她平静地说:“我的三舅蔡和森被敌人用大铁钉钉在墙上,死得很惨;二舅蔡林蒸1925年广东省港大罢工时被砍成几块,丢在湖里;三舅妈向警予31岁被害……我家里这么多亲人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我的人生影响太深远了。”
![]()
现在国家和平,人们生活总体向上,但还是有一些人在贫困当中,李特特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苦,面对这种困境,她坚定的表示:“我是革命家的后代,父辈们未完的事业我要继续,参加扶贫工作正是我继续革命的最好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