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吃的酸菜里,可能有“老痰”。
据报道,近日,辽宁网友发布在社交平台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家酸菜企业的生产车间中,一男子站在酸菜池中,用钢叉将酸菜翻动并铲至一旁,男子在工作过程中全程抽烟,并在酸菜池中随口乱吐。如此一幕,令人作呕,引发网民愤慨。
![]()
10月27日,辽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
“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职能部门迅速响应,也作出了积极处置,总体上值得肯定。但不难注意到一个问题:涉事企业“姓甚名谁”,通报中并未进行披露。
早前,媒体采访相关部门时询问过,网友视频“拍摄的是哪家酸菜企业”“拍摄于何时”。该局工作人员称,将由相关业务科室向记者答复。眼下,正式官方通报已发布,但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老痰酸菜”哪家产,消费者以及大众需要知道。尽管官方通报称,涉事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但大众不免怀疑,该厂员工在酸菜腌渍池中抽烟、吐痰的行为,只有网友曝光出来的这一次吗?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行为只有这一种吗?知晓涉事企业究竟是哪家企业,消费者及大众才能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继续买,或者不买。
官方通报“点名道姓”,既有“理”也有“例”。职能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点名道姓”,是在履行监督执法职责,不构成对企业名誉的贬损,不存在法律层面的障碍。现实中,也不难找到相关的通报案例。事实上,即便是新闻媒体,也可以“直言不讳”。譬如,2022年,湖南插旗菜业等企业的土坑酸菜加工流程在央视“3·15”晚会中被曝光,涉事酸菜未经清洁且混入杂质,部分产品流向康师傅等品牌。
曝光不良企业,才能更好惩前毖后。监管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处罚也不可能无限加码。曝光违规违法企业,让消费者行使选择权,实际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市场的约束性力量,让不良企业承受失信的经济代价,进一步抬高企业的违规违法成本。由此,也能实现“杀鸡儆猴”效应,让更多企业不敢逾越雷池。
揆诸现实,官方通报中有所保留,隐去违规违法企业名称,不是个例。其中的考量或许在于,避免扩大舆论影响,给企业以改正机会,保护地方产业和声誉。然而,“手软”式处置,或难让企业切实感受违规违法代价,无法带来“触及灵魂”的反省与改变。相反,这种“宽容”容易滑向“宽纵”,对违规违法企业形成负向激励。
说到底,“老痰酸菜”哪家产,没必要藏着掖着,也不宜藏着掖着。直言不讳,点名道姓,通报中“绝不姑息”的表态,才不会才不会被认为是一句官话、套话。公众对于职能部门的治理成效,对企业和市场的向好发展,才会更有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