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功能性饮料成了无数人熬夜加班、提神醒脑的“续命神器”,但如果把这“神器”当水喝,它可能变成把人送进ICU的“毒药”。近日,为了在晚高峰送餐时保持清醒,36岁的外卖员胡先生在短时间内连续喝下六七瓶功能性饮料,结果第二天突发抽搐、意识不清,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
![]()
小伙狂饮功能性饮料被送进ICU
傍晚的城市华灯初上,外卖订单随之激增。胡先生像许多同行一样,为了应对晚高峰的送餐压力,选择了一种他以为能提神醒脑的方式——狂饮功能性饮料。在短时间内,他连续喝了六七瓶。
第二天上午,家人发现胡先生躺倒在地。被叫醒时,他看似反应正常,只是有些发烧,家人便让他继续休息。到了中午11点,可怕的一幕发生了。胡先生自觉心跳加快、发热、出汗,随后突然全身开始抽搐,头部和双手不受控制地抖动,对家人的呼唤毫无反应。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种抽搐反复发作,最后一次持续长达半小时未见缓解。惊慌失措的家人立即拨打120,将胡先生紧急送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目睹了胡先生意识不清、反复抽搐的状态,初步判断需要收治神经内科。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场危机的真正元凶,竟藏在他喝下的那些小瓶子里。
![]()
不是癫痫是中毒
在神经内科病房里,胡先生的状况没有丝毫好转,依旧意识不清,反复抽搐。临床表现与癫痫发作极其相似——这是一种非常危急的情况,大脑在持续放电,不及时控制会致命。
为了保住他的生命,神经内科医生当机立断,紧急联系会诊评估,将他收治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在ICU里,医生们给他用上了最强大的镇静药物,还给他插上呼吸机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这一切,都是为了先稳住他的生命体征,为寻找病因争取宝贵时间。随着检查的深入,ICU的医生发现了疑点:胡先生发作时脑电图检测并未捉到典型的癫痫波。
给他做腰椎穿刺检查,结果也排除了颅内感染。“不是癫痫,也不是脑炎,那到底是什么?” 关键时刻,医生从家属那里了解到他短时间内豪饮大量功能性饮料的关键细节。
医生们推测:这很可能是“中毒”了!于是,他们立刻将胡先生的血液和尿液送到毒物检测中心。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在患者病情加重后采集的血液样本中(距离摄入时间约40个小时),毒物检测仍检测出咖啡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尿液中咖啡因浓度甚至高于血液,说明即使在医院采取水化、利尿等促排措施后,他体内仍残留大量未被代谢的咖啡因。
![]()
胡先生的主管医生吴庆临推断:以他体内残留的咖啡因浓度为基础,倒推发病初期其血液咖啡因浓度可能大于100mg/L,远超80mg/L的中毒警戒线。
据测算,胡先生在短时间内摄入的咖啡因总量在300-350毫克左右,相当于6瓶功能性饮料的咖啡因含量。 咖啡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通常为3-5小时。胡先生体内咖啡因在经历10余个半衰期、并经过医疗干预后仍能被检出,充分说明他发病前摄入了远超安全剂量的咖啡因。
正是功能性饮料中的大量咖啡因过度刺激大脑神经,直接引发了这场类似癫痫发作的危急状况。
![]()
功能饮料不是水,安全饮用量需牢记
病因明确后,治疗方向立刻清晰起来。ICU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停止复杂的抗癫痫和抗感染治疗,将重点转向促进体内咖啡因代谢、支持器官功能恢复。
随着针对性治疗的实施,胡先生的神志逐渐清醒、抽搐频率和程度逐渐减少至正常,成功脱离呼吸机支持,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很快从ICU转回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继续康复。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他没过几天就顺利康复出院。
专家介绍,市面上常见的功能性饮料,除了含有牛磺酸、维生素等,其提神效果主要来源于咖啡因。一个必须牢记的常识是:多数产品说明书上明确建议每日饮用不宜超过两瓶。
像胡先生这样在短时间内摄入六七瓶,其咖啡因总量已远超人体代谢的安全负荷。 过量的咖啡因会过度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导致心悸、焦虑,严重时引发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中毒性脑病。
对此,医生提醒,功能性饮料不是普通饮料,务必遵守每日建议饮用量,感到疲劳是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不要依赖饮料强行提神, 饮品混搭需谨慎,避免让大脑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
健康小贴士
![]()
![]()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编辑 | 余凯扬
审读 | 杨永坚
二审 | 陆楚一
三审 | 蔡志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